越加两国在各领域已深化发展 外国投资资金达逾 61 亿美元 出口澳洲市场农产品激增 阮富仲总书记与俄总统普京电谈 第十一届市委第28次会议开幕 基于尊重国际法准则捍卫国家海洋海岛主权 降低短期美元汇率投机压力 国会主席接见芬兰议会议长 3个月出口果蔬创汇逾10亿美元 越南坚决驳回所有东海违法要求 陈留光副总理出席德农省规划投资会议 具体化越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係 为越中两国日益紧密商贸往来贡献力量 无现金支付促进数字消费发展 本市与中国陕西省推动商贸等领域合作 向高新技术农业提供逾1万7000亿元优惠贷款 疏导国内外投资基金

英首相執政生涯面臨最大挑戰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上任已一年有餘,然而過得並不順利。“脫歐”進程緩慢、財政政策遭疑、恐怖襲擊頻發、大火處理欠妥等都給她帶來巨大壓力。此前就面臨下台危機的特雷莎‧梅,在英國“脫歐”談判進入關鍵期之際,又再度傳出遭黨內“逼宮”的消息。有評論稱,這將是特雷莎‧梅執政以來,黨內領導權面臨的最大挑戰。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黨內的威信已經有所減弱。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黨內的威信已經有所減弱。
本月4日,特雷莎‧梅在保守黨年會上發表演說時,對舉行提前大選,致使保守黨失去議會多數席位表示道歉。然而,這場演說卻被英國媒體稱為“最尷尬的政治演說之一”。梅在演講期間,台下不時傳出陣陣咳嗽聲,還有喜劇演員衝上台給她遞上一封假“解職信”。而她身後的標語字母脫落,令場面有些難堪。

這場演說後,有關保守黨內“逼宮”首相的消息再度傳出。此前,梅在黨內的威信已經有所減弱。今年6月,突然宣佈提前舉行大選的特雷莎‧梅未能如願穩固其執政地位,保守黨反而失去議會多數黨地位。此後,保守黨內部始終有“特雷莎‧梅應辭職謝罪”的呼聲。
除選情不順外,保守黨政府被指責在“脫歐”談判中不力,其削減公共開支的財政緊縮政策屢遭質疑,政府權威也受到挑戰。特雷莎‧梅還被指在恐怖襲擊預防、倫敦大火後續處理上的表現都欠佳。

按英國媒體的說法,以這場演講為分界點,“逼宮”計劃由地下擺上桌面。曾於2012年至2015年擔任保守黨主席的沙普斯6日透露,已有30名議員支持“逼宮”,包括5名前內閣大臣,但還沒有湊足發動“政變”所需的48人。

沙普斯說,支持“逼宮”的30名議員中,既有“脫歐”的支持者,也有反對者。雖然他們一致同意讓特雷莎‧梅“下課”,但並未提出合適的繼任人選。

曝料議員聯名要求特雷莎‧梅下台的沙普斯曾任英國國際發展大臣,後來因員工傳出霸凌醜聞而辭職。沙普斯曝料後,推特上立刻出現嘲諷他的推文。網友暗諷他曾使用假名,特意誤導他人。沙普斯在接收採訪時表示,這份希望特雷莎‧梅下台的議員名單早在黨大會舉行前就存在,是唐寧街“求他”不要在黨大會之前公佈。保守黨議員沃克說:“唐寧街10號一定很高興跳出來曝料的人是沙普斯。沙普斯有很多才能,唯一不會的就是服從黨,我真的認為現在不是搗亂的時候。”

特雷莎‧梅並不乏有力支持者。被視為接任首相的熱門人選之一、內政大臣安伯‧拉德6日在媒體上撰文表示,英國目前正處於“轉捩點”,需要穩定,特雷莎‧梅應該留任。

環境大臣邁克爾‧戈夫當日也公開維護梅的保守黨領袖地位。他對英國廣播公司說,特雷莎‧梅是“很不錯”的領袖,擁有廣泛支持,因為“絕大多數保守黨下院議員和內閣全體成員都支持她”。

特雷莎‧梅當地時間10月6日對傳言做出回應。據英國廣播公司(BBC) 報導,特雷莎‧梅被問到被逼下台的問題時表示,國家目前需要的是沉  穩的領導力,這是她正在做的,而  且她有內閣的全力支持。梅說,她  日前在意大利佛羅倫斯發表的“脫歐” 演說,給談判帶來“真正的動力”,她還將向議員報告設立能源費  用上限的計劃,將能幫助一般勞工  家庭。

今年8月,特雷莎‧梅也曾公開表示,她不是“逃跑者”,有關她將提前卸任的報導“站不住腳”。她說,自己將帶領保守黨參加下屆大選,並強調擔任首相是她的“長期”職責。

在反對黨工黨上月底舉行的年會上,工黨領袖科爾賓表示,工黨“已經成為政治主流”。今年6月大選結果公佈後,科爾賓說,特雷莎‧梅領導的保守黨丟失議會席位,失去民眾信任,梅必須辭職,為工黨領導的政府讓路。6日,《獨立報》旗下一家媒體說,特雷莎‧梅的政治前途雖然還沒有進入“末期”階段,但現在已處於“重症監護”狀態。
分析人士認為,特雷莎‧梅最終能否下台,既取決於選民和工黨的壓力是否會進一步上升,也與保守黨內的博弈息息相關。為了遏制內訌和避免工黨漁翁得利,保守黨內的大佬們也不希望特雷莎‧梅立馬走人。

英國利物浦大學政治學教授喬納森‧湯奇也表示,特雷莎‧梅目前不會下台,原因有兩個:1是特雷莎‧梅目前仍致力於英國“脫歐”談判;2是目前沒有合適的替代者。

有評論稱,如果特雷莎‧梅離任,最有可能接任的是現任外交大臣詹森。但詹森卻在推特上寫道:“我仍然支持特雷莎‧梅。讓我們繼續幹下去。”由此可見,誰能成為特雷莎‧梅的接班人,也將成為英國政治舞台上的又一“看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