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五郡巴迫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來到扶董天王街30號一間不怎麼引人注目的老房子裡,我看到了周潤妹老大娘正忙於給街坊們煮粉麵。今年已經87 歲高齡的她,為了生活,還得與自己相伴61年的粉麵檔勞碌。
在古老的巴迫街市一帶,街坊們都慣把周潤妹稱為“瘦雞”,在這裡說她的實名可能會沒有人知道。瘦雞是位老堤岸,她年輕時曾結過婚,可是因為丈夫後來有外遇,致使這段婚姻短暫結束。瘦雞離婚後來到巴迫街市姨母的家寄宿。她們所住的房子當時是向“馬來鬼”頂過來的,姨母另外把閣樓分租出去。恢復單身後,瘦雞得到一位朋友傳授經驗,在巴迫街市以前規劃的飲食區開粉麵檔為街坊服務,主要賣豬肉和剁肉粉麵,不像現在有豬什、豬骨等那麼豐富。一碗美味的粉麵,除了選材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湯水,而瘦雞用豬骨熬出來的湯特別鮮甜。數十年來,她每天清晨3時便起來在附近的豬肉攤購買新鮮的豬骨來熬湯,然後6時多開市。因為家門前是菜市場,加上街坊們對她的優待,所以她所使用的材料都十分新鮮,尤其是憑借靠近菜市場的優勢,許多材料可以少數購買,每當用完馬上去補貨,這樣就能保證不會賣隔夜的東西了。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華人,而且扎根於堤岸,瘦雞是地地道道的老堤岸,她所講的越語口音“唐人”十足,甚至可以說她對越語一概不曉。好幾次筆者前往光顧時,聽到有些越南客人跟她聊天時她竟然問非所答,有時候她干脆用粵語回答對方,令對方不知所云,這時候在場的華人食客都捧腹大笑。瘦雞告訴我,在巴迫街市裡生活了大半世人,她對這裡的前塵往事也知道的比較多;她認識在婆廟前擺攤售賣刨花緯線的玉姑;她以前也經常跑到借富廟隔壁的巷子去找幾位自梳女聊天;她知道對面的餘樂里裡以前有位嶺南水墨畫大師叫梁少航;還有1992年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電影《情人》在巴迫街市開拍時,瘦雞與她的粉麵檔被邀請參加拍攝……
87高齡的瘦雞本來是要安享晚年,飴兒弄孫的,然而,命運坎坷、孤寡一生的她還得靠著粉麵檔來維持三餐。之前主要是靠做街坊生意,所以每天也就賣那麼三、四十碗,但後期得到一些社交網協助推廣,現在生意好了很多,特別是週末兩天,門庭若市,令遲到的許多客人失望而歸。瘦雞說,雖然年事已高,但幸好每天還能幹活,可能是經常運動,所以身體沒太多毛病,而現在又得到那麼多的街坊捧場,她覺得自己的晚年過得很有意義。
現在瘦雞的粉麵檔也成了許多華人青年尋找堤岸歷史的地方,因為來到這裡除了可以聽到老人家講故事、吃上地道的唐人粉麵外,還可以從她家的擺設、供奉的神台等瞭解到華人家庭的傳統文化;而對喜愛堤岸文化的我來說,瘦雞還是堤岸民間故事的講述者,每次與她聊天都受益良多。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許多華人青年對她倍感親切,甚至有人還認她為乾媽,這讓老人家十分開心。最近,當得悉筆者在努力收集西堤華人懷舊物品時,瘦雞把20多年前其侄女送給她的一個老舊木煙櫃轉贈給我。她說,這櫃子之前她用來擺放粉麵,後來有朋友送她一個鋁製的櫃子,所以這老木櫃就沒再用了。儘管這櫃子多處的玻璃已經破爛,但老人家還是捨不得扔掉,一直放在大廳的桌子上,如今為了支持我們對保存西堤文化的苦心,老人家毫不猶疑的割愛相贈,讓我們深受感動。
堤岸處處有著華人講述不完的故事,每處都有著不同命運的街坊們在奮鬥著,而處處都存在著一股股暖流,正是這份你來我往、互愛互助的溫情,堤岸處處充滿愛,就像周潤妹--瘦雞這個超過60年的小粉麵檔就彌漫著濃濃的街坊情誼,凝聚著華人同胞守望相助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