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媒興風作浪
如今社會活動十之八九離不開互聯網。善用互聯網會給使用者帶來無窮便利和利益。網民除了每天在互聯網上課、買東西、搜索信息、找工作、辦理手續等,還可以憑藉自己能力或專業,搖身一變成為“教師”、“專家”、“記者”,通過社交網對社會某問題發表己見;進行申訴、投訴。於是,互聯網傳媒(簡稱網媒)在不知不覺中問世並與傳統傳媒形成互爭和互補局勢。
網媒之所以得到眾人認可,大概是因為以下理由:人人皆可參與;傳播速度極快,傳播範圍遍佈全球;隨時隨地可以閱讀、觀看、跟進;幾乎沒有付費;參與製作內容的人收入極高、影響力極大;尚未受到權力機關嚴謹、嚴格管理和制裁;合乎國際力推自由言論之勢。
凡是關心網媒活動者會不難看出,有人以不同互聯網應用程式如優圖(YouTube)、臉書(Facebook)、抖音(TikTok)進行告誡、投訴個人、單位。雖然其表達形式合法,但這過程顯露許多破綻之處,對方就此進行攻擊,致使發表者情緒失控,容易觸犯法律規定,違反社會行為準則。也有人剛在網上聽到某某信息,不分青紅皂白,馬上唾罵,發表觀點,如同當事人一般把問題講得淋漓盡致,更甚者故意造謠、誣蔑、歪曲事實,借此蠱惑人心、嘩眾取寵,旨在謀取利益。
《越南互聯網安全法》出台後,網民言行受到一定的制裁,不敢像以前輕舉妄動,對於涉及國家的問題,表達觀點時有所收斂和忌憚。但是對於社會民生問題,部分優圖、臉書、抖音製作人為了斂財,主張可以暢所欲言,不妨攻擊他人(在互聯網世界,罵人越狠,收視率越高,收入越多這種亂象到目前未能根除)。因為他們認為,今天發起言論攻擊,明天以觀點改變為由向受攻擊者道歉,把問題當做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如此無道德的賺錢方式和動一動即謾罵、詆毀別人的行為極需政府和社會協力抵制,加以淨化網絡空間。身在國外的歹徒則利用我國法律尚未完善,肆無忌憚在互聯網橫行跋扈,日以繼夜流言蠻語破壞社會安寧。最常見的是敵對勢力趁民眾正關注某社會事件,就大力推行引導輿論計劃如:歪曲事實、混淆是非、最終目的是誤導民眾認知,激發民間仇恨等。
傳統媒體穩大局
傳統媒體(報刊、雜誌、廣播電台、電視台)在網媒充斥下已呈現遜色之勢。以廣告來說,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自從網媒興起連年暴跌,然而,市場廣告需求早就湧向互聯網的社交網等應用程式。以新聞的報導形式和內容而言,網媒更勝一籌,大量讀者已漸漸轉向網媒來獲取新聞和信息。可以說,傳統媒體呈走下破之勢就是網媒新興之時。
在這新局面裡,不得不提到傳統媒體處於十分尷尬的困境。一名走紅的優圖(或者抖音、臉書)製作人可擁有數萬、數十萬、數百萬的觀眾,年收入多到稅務機關指名道姓的程度;而數十、數百名人員的傳統媒體機關,所擁有的讀者卻不斷往下降,需要國家支持和提供補助才能維持下去。為何媒體機關投入如此之多,得到的效率如此之少?
其實,不能就收入和投入進行簡單的對比。要知道,搞網媒和傳統媒體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以個人利益為目的,後者以服務黨、國家、人民利益為最終使命。目的不同導致一切活動方式也不同。最容易看到兩者的基本區別是前者通常花言巧語、嘩眾取寵、為所欲為;後者一般尊重事實、就事論事、循規蹈矩。基於以上特點,不難找到傳統媒體“在下風”之緣由。然而,傳統媒體仍時時刻刻在信息鬥爭陣線上為黨、國家、人民效勞,為革命事業獻綿力。
在互聯網年代裡,社會輿論是否紛亂大多取決於網上信息。互聯網一旦現謠言,馬上全越南乃至世界每一角落家喻戶曉。倘若謠言對國家、社會具危害性,則後果不堪設想。對於危害謠言,傳統媒體將發佈闢謠新聞,及時壓制謠言攻勢,穩定民心。實踐證明,敵對勢力造謠行動,煽動示威推翻政府計劃總無數次被傳統媒體以實證反駁、揭穿其破壞陰謀。傳統媒體曾多次成功闢謠是因為傳統媒體的可信度頗高,得到民眾信任。雖然觀眾、讀者喜歡看網上新聞,但是想要求證信息是否屬實,傳統媒體往往是網民的首選。這足以證明,可信度是傳統媒體能夠走到今天的法寶,值得發揮和表揚。
現在,為了適應新環境,傳統媒體不但要具備可信度,而且還要加強實力如逐步轉向數字化階段,開設網站、臉書,以建立互聯網新媒體平台,填補傳統媒體影響力在網絡空間的空缺,與線下的傳統媒體結合,進一步加強打擊敵對勢力、不法份子謬論,成為捍衛黨、國家及人民的堅實堡壘◆
傳統媒體歷盡艱辛,華文《西貢解放日報》也不例外。在編委的領導下,本報所有員工依然孜孜不倦工作,致力提高質量,即使面臨再大困難,也未曾追隨以那些浮誇、炫耀、低俗新聞博取眾愛。反過來,我們大力宣傳黨、國家的政策和主張,對社會民生有益處的內容。除了紙質日報以外,本報還有華文《西貢解放日報》電子版,借用臉書發佈新聞,有助擴大宣傳範圍和加強宣傳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