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经济引擎蓄势待发 应对廉价商品泛滥的风险 平阳省上半年出口增近14% 民众无需更改土地相关证件 非现金支付取得突破发展 苏林总书记会见立陶宛共和国总统 东盟与中国广东签约 7 项目累计超 31 亿美元 协助经营户开具电子发票 国家主席梁强主持仪式 欢迎立陶宛总统对越南进行正式访问 许多新政策于2025年6月生效 消费性电子产业致力把握绿色消费趋势 越美贸易关系迈出重要一步 范明政总理抵达尼斯开始对法国的工作访问 依照原则部署与重组干部 完善法律系统满足实践生活要求 纺织品成衣与皮鞋共面临关税挑战

创造月球远古原行星残余物或留在地球体内未消化

45亿年前撞击年轻地球并形成月球的特亚行星残余物,至今可能仍潜伏在地球地函深处。
创造月球远古原行星残余物或留在地球体内未消化

在地函深处,有两个神秘“斑点”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地球科学家,它们被称为大型低剪力波速群(LLSVP),一个位于非洲大陆下方,一个位于太平洋下方,占比约地函4%,当地震波经过这两处,速度会变得比经过地函其他区域还慢,显示两边存在温度、成分差异。

近年来,科学家开始怀疑这两个“异常”区域与撞击早期地球并形成月球的远古矮行星特亚(Theia)残留物有关,因为月球质量仅地球2%左右,而剩余的特亚行星质量下落不明。

根据大碰撞说,约45亿3300万年前,特亚行星偏离原轨道与早期地球发生相撞,彼此熔为一体形成现今地球,而其中一部分地函与破碎地壳被弹射到稳定绕地轨道,最后重新吸积形成月球。

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组成的团队试着模拟当初这场撞击、特亚行星对地函的影响、撞击残余物如何在接下来45亿年内于地函中循环,发现这颗与火星差不多大小的矮行星大部分能量仍保留在上部地函,下部地函并未因撞击完全融化,因此来自特亚行星富含铁的物质团在落入地函底部时基本上保持完整。

地函环流模型则表明特亚行星会逐渐融入地函,由于它的密度比地函高约2.5%,因此会下沉并凝固,最终稳定于地函低处但不融入地核,这也与当今看到的大型低剪力波速群情况相符,其深度超过2000公里,密度比周围环境高约3%。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我们设法从中恢复一些有关特亚行星的资讯,或许就能更了解婴儿太阳系的结构与组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