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堤岸坊是在由第五郡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坊合并而成的,新的行政单位办事处地址位于海上懒翁街279号(现为第十三坊)。
市人委会表示,合并坊乡有助于推动规划工作、促进社经发展、升级技术基础设施、吸引投资资金,并为民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重组行政单位还能提高国家管理效率,为民众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营造更有利的环境。此外,坊乡级地方政府将更加亲切和紧贴于人民,有助于加强区域共识与可持续发展。
堤岸坊:承载着记忆的新都市形象
为了更深入了解堤岸坊,我们在5月底某上午逛逛了多条街道。这里的一排排房屋相连,古老的住宅区墙面斑驳,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点缀着几何图案的瓷砖块,别具韵味。
堤岸坊的小吃摊、药店、布店乃至流动小贩琳琅满目,都在具有特色的越华双语招牌下展现出独特风貌。小巷里的一碗碗粉面、一杯杯凉茶,以及路边热气腾腾的韭菜饼或虾饺等,这些日常的美味由才华横溢的厨师们烹制,造就了这片土地独一无二的风味与特色。
探索拥有“最多特色”的新堤岸坊,可以从海上懒翁街开始。街道两旁的法式老房至今仍保存完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从周文廉街到学乐街这一段,聚集了上百家专营装饰品的商店,如春联、吉祥物、花卉、花灯等,年味十足。而从武文杰大道到周文廉街的东医街,则仿佛要将其独特的药香气息尽情展现出来。不远处就是横跨世纪的冯兴街市(第十四坊),以“Ba Lù”滤袋咖啡店而闻名。沿着陈兴道街是位于第十四坊的赛琼林布市,几代华人家庭在这里靠卖布为生,从挑担叫卖的年代一路走来。
离开冯兴街市后,我们来到第十一坊陈兴道B街的一条拥有百年历史、建筑风格独特的古巷,这里也被称为“豪仕坊”。
坐在长满青苔的屋檐下,78岁的华人周强回忆道,昔年这条巷子几乎全是华人居住。后来,许多越南家庭买下房屋,大家和睦相处,生活在紧邻的屋舍中。当我们询问他对合并后新坊名称的看法时,周老先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支持将其命名为堤岸坊。这个名字既好听,又具有历史意义。一提到堤岸,人们立刻想到华人,一个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了数百年的社区,从生活到文化,再到信仰。”
堤岸唐人街
华人自西元前三世纪就开始移民越南。大约在1780年代,大量华人涌入越南南部,包括西贡-嘉定。郑怀德在《嘉定城通志》中描述了一个繁华的都市,称为“农耐大浦”,这是由生活在同奈河劬劳区的华人商人建造的。后来,华人逐渐扩大居住区域,主要集中在豆腐涌沿岸及堤岸区。
根据阮德协的著作《西贡-堤岸:都市与人类记忆》,堤岸逐渐发展成为嘉定乃至南部的繁荣商业中心。各地商船纷纷前来买卖,运输大米等农产品到各地及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长期以来,西贡-堤岸的大多数华人来自中国广东省与福建省,并使用多种不同的方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方便交流,他们逐渐汇聚成5大语言群体:粤语、潮州话、福建话、客家话和海南话等。
每个语言群体都有自己的信仰场所,他们在这些地方供奉华人神明,如天后圣母、水媚娘、关公、本头公、广泽尊王等。这些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同时也是华人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举办地,是同乡会馆的聚会场所。
我们在阮廌街漫步,前往第十一坊的穗城会馆又称天后婆庙去拜拜,这里被视为堤岸广东人的精神象征,也是雕刻艺术最为精美的会馆之一。这座建筑的结构非常优美,屋顶覆盖着精致的青苔陶瓷瓦,屋脊上雕刻着细致入微的雕像。庙堂里,圣母在香火缭绕中静默端坐,神圣而庄严。旁边是福建人的三山会馆。
华人社区的生活中心主要集中在第五郡,新成立的堤岸坊区域内设有代表各语言群体的会馆。1975年之前,每个会馆通常都有一至两所医院,为社区提供医疗服务。会馆不仅是祭祀和乡亲聚会的场所,还是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有助传承并传播华人世代相传的独特艺术价值。
华人的文化生活与越南人交融,因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此外他们仍然保持并传承一些文化特色,如戏曲、舞狮舞龙、山歌演唱、书法绘画、水墨画等。这一切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越南社会生活,丰富了本市原本多元且多彩的生活。
根据市人委会的指导,将第五郡的4个坊合并为堤岸坊,主要基于地理位置相邻,加上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信仰和社区的诸多相似之处。这也是一项战略举措,旨在扩大发展空间,提高未来城市的整体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