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將如何推動司法公正?
盧拉主政期間給巴西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特別是在民生和外交領域。其在2010年卸任時仍保持超過80%的民意支持且在2018年大選前民調中以超過30%的支持率排居首位。
儘管如此,巴西司法部門依然表現出對“法律平等”原則的恪守以及“有罪必罰”的執法決心。而作為執法對象的前總統盧拉雖堅稱自己清白,但依然遵守司法判決程式,主動服刑,這種行為至少從形式上體現了巴西制度秩序的完整性。不過,在這場已持續兩年多的反腐運動中,國際輿論一直存在的疑問是名為“洗車行動”的反腐運動到底是只洗車窗還是整車保潔?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拉美研究項目主任、巴西問題專家萊奧登‧羅伊特和布朗大學巴西史專家詹姆斯‧格林就曾提出“抓捕盧拉目的是讓勞工黨徹底喪失東山再起的機會”的觀點。
作為執法主體,巴西司法需要展示其秉公原則,尤其是做到執法對象的公平選擇。畢竟在最近兩年的巴西政治風暴中,政治腐敗的普遍性早已被國際輿論高像素聚焦,從現任總統特梅爾到參、眾兩院議長,再到超過半數的國會議員以及傳統政客精英,都存在腐敗案子纏身的局面,盧拉之後誰是下一個被司法部門執法對象?這將是巴西民眾和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是巴西司法部門如何回應司法政治化質疑的關鍵所在。
按照正常邏輯,處在勞工黨對立面的社會民主黨很有可能成為下一步執法的核心對象,如果這樣,巴西政治力量將出現深度洗牌的局面。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盧拉案”不應該是這場“洗車行動”的終點,而是真正的起點。如果巴西司法繼續推進反腐行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司法公正,那麼巴西將贏得輿論讚譽,相反,巴西政治體制、司法體系的公正性將喪失其可信度。
反腐運動面臨步步雷區的困境
“盧拉案”的結案終止了盧拉參選資格,支持盧拉的30%選民群體流向實際上成了決定2018年巴西大選走勢的關鍵所在,如此龐大的選民群體就是大選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深陷腐敗調查之中,盧拉仍能保持30%的支持,這體現出這部分選民的兩種主要心態:其一,對傳統精英階層的不信任,尤其是對中右翼政黨;其二,對盧拉個人魅力和執政業績的認可。從選民流向的趨勢分析來看,持第一種心態的選民很可能傾向於選擇政治“局外人”,尤其是有著“巴西特朗普”之稱的賈伊爾‧波索納羅和環保主義旗幟人物瑪麗娜‧席爾瓦。
因此,民調僅次於盧拉的波索納羅將會擴大自己的領先優勢;持第二種立場的選民很可能流向其他左翼候選人,如民主工黨(PDT)的西羅‧戈麥斯、巴西共產黨的曼努艾拉‧達維拉。目前,勞工黨沒有制定盧拉喪失參選資格後的替代計劃,但隨著8月份選舉登記截止日期的臨近,勞工黨應該會提出新的候選人,可能性最大的是兩位前州長費爾南多‧哈達或雅克‧瓦格納。從務實的角度分析,勞工黨存在與西羅‧戈麥斯所在的民主工黨結盟參選的模式,如盧拉隨後對該方案引導支援選民的話,這個組合同樣也具備較強的衝擊力。
加上社會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聖保羅前州長阿爾克明在最近十年間累積的政治資本和影響力,2018年很有可能形成三股勢力趨於均勢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下,“洗車行動”推進過程中可能引發的任何動向都將影響到這種均勢,從這個角度看,司法部門的執法面臨著步步雷區的實際困境◆ (據互聯網)
拉美政壇震盪加劇
2014年巴西司法機構啟動名為“洗車行動”的反腐調查,挖出巴西石油公司、奧德佈雷希特建築公司等企業在海內外行賄等非法行為。眾多巴西政界和商界重要人物捲入,除了盧拉,前總統羅塞夫以及現任總統特梅爾也受到調查。
巴西國內的反腐行動不斷升級,引發的連鎖效應也攪動了秘魯、厄瓜多爾、墨西哥、巴拿馬、委內瑞拉等拉美多國政壇。在秘魯,時任總統庫琴斯基身陷巴西奧德佈雷希特建築公司行賄案醜聞,秘魯國會兩次啟動彈劾程式。在厄瓜多爾,時任副總統格拉斯因捲入巴西奧德佈雷希特建築公司的醜聞,去年12月被最高法院以貪腐罪判處6年監禁。分析人士指出,這一輪拉美反腐風暴折射出的制度原因令人深思。
盧拉入獄預示著,拉美地區的政壇震盪仍將持續,而左右翼的較量和博弈或將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