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起事件預謀相連,行兇者彼此認識,統稱為2015年《查理週刊》恐襲事件。事發之後,自稱的“伊斯蘭國”組織宣佈對此負責。
1月7日上午,馬克龍攜夫人布麗吉特,在內政部長科隆、司法部長貝盧貝、文化部長尼森和政府發言人格里沃,以及巴黎市長伊達爾戈和前總理瓦爾斯的陪同下,先到《查理週刊》原總部向罹難者致敬。在重溫死者名字、獻花和默哀之後,馬克龍同罹難者家屬進行了長時間交談。隨後,馬克龍還參加了兩個類似儀式,一個是為了紀念《查理週刊》總部樓外執勤中犧牲的警察梅哈貝,另一個是在1月9日發生恐襲的猶太超市,這次恐襲造成3名顧客和一名員工死亡。法國猶太人社團領袖和宗教領袖也參加了後一場儀式。
8日,內政部長科隆還將代表正在訪中國途中的馬克龍總統,向2015年1月8日在巴黎南郊被庫里巴厘殺害的女警克拉瑞薩致敬。恐襲發生時執政的前總統奧朗德也在臉書上發文,呼籲“我們絕不能忘記這些可怕的日子”。他還提到,法國應當為恐襲發生後富有尊嚴的反應而驕傲。
在《查理週刊》遭遇恐怖襲擊之後的1月11日,巴黎及全法主要城市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遊行,400萬人走上街頭捍衛言論自由。“我是查理”成為全球性的口號。
3年後的今天,《查理週刊》發行了紀念特刊。目前,雜誌編輯部仍然處於重重安保之下,每年安保開支在150萬歐元左右。倖存的編輯尼科力諾表示,事發後自己再也沒有參加過公共活動,他希望法國總統重新審視“媒體人的安全”。
恐襲之後,《查理週刊》成為堅持言論自由的旗幟,尤其遭遇血洗之後堅持出刊,贏得全球範圍的尊重和聲援。但在此後3年裡,該刊堅持一貫的辛辣諷刺風格,也引發眾多質疑,例如發表作品諷刺布魯塞爾恐襲、溺亡海灘的小難民、遭遇空難的俄羅斯歌舞團等,被指對死者缺乏尊重,並超越言論自由範圍,刻意冒犯其他宗教。
2017年底,《查理週刊》還捲入了與另一家法國獨立新聞網站Mediapart的總編普樂奈勒的論戰,後者聲稱《查理週刊》的作品是“針對穆斯林的戰爭”的一部分,而週刊則譴責這位資深媒體人的言論“將導致編輯部遭遇第二次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