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森煒是堤岸第二代華人,他的父親黃木環當年從中國廣東饒平縣南門外,下厝道韻鄉,後北社下南洋的第一代華僑。從黃氏夫婦捐贈的一批老證件與資料中,可以追溯黃木環老先生一生的經歷,尤其是他對自身所走過的路程而寫下的詳細記錄,足可以看出老人家小心謹慎的精神,還有對後輩所給予的厚望。
翻開於1980年寫下的“黃公木環身世書”小冊子,裏面是老人家手寫的內容,字體工整,行文順暢,精簡的16頁(每頁約60個字)概括了他一生的走南闖北經歷,還有對子孫後代的叮囑,字裏行間流露出滿滿的真情。黃老生於1912年(1989年逝世),家中兄弟姐妹共7人,他排行第二。黃木環別號為良材,又名張木。他之所以又姓張皆因其舅父張大水原生有一男一女,但兒子5、6歲時病逝,為了讓舅父有人繼後香燈,其父母將他過繼給舅父,取名張木。那時候他剛七歲,由舅父帶回家生活和唸書。可不幸的是,兩年後舅父逝世,而舅母對他不甚關愛,所以他回到親生父母身邊。生逢戰亂,那時候的孩子命運總是隨波逐流,11歲那年,黃木環跟隨一位親人阿舅到暹羅(“暹羅”為泰國的古稱,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複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為“泰國”,並沿用至今)謀生,在當地證件註冊為張木。
黃木環與子女合影。
在泰國住了9年,1932年他返回唐山,在家鄉住了一年後再到泰國住3年,之後回到中國雲南省。他的兒子黃森煒目前還保存由暹羅中華總商會代主席馮爾和簽發的一份“華僑回國證明書”,證明張木在泰國首都居住和經商13年,發出該證明書以方便其到雲南出差。1937年他移居到越南堤岸,3年後娶了生於1922年的同鄉林賽香為妻。1946年他們夫妻二人帶著5歲大的女兒玉容和3歲的長男旭茂返回唐山,回到家鄉兩天後生下次男旭平。他們住了一個多月後返回越南,留下長男旭茂在家繼承張氏香火。黃森煒和對下的兩個弟妹是在越南出生。
黃木環在小冊子裏還把其家族在唐山的歷史和祖訓等寫得一清二楚,並叮囑後人務必按照祖訓來守護傳統和待人接物,而且還把其先父母之生死忌辰日子詳細列出。“黃公木環身世書”內容精簡,卻感情豐富,足以體現出一位來自唐山的老華人對根源的嚮往,也是一種情懷,尤其是生怕自己的後裔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後忘祖背宗。讀完16頁的黃老筆記後,從小聽著祖父講述唐山故事長大的我難免感同身受,內心也泛起了絲絲惆悵。
因為從小就在泰國經商,所以來到越南後黃木環還是經常到周邊各國出差。在他留下的老證件中,還有一本於1957年簽發的華僑護照,護照上注明可以往返於“高棉、寮國、泰國、越南”。也就說當年的護照不需向欲去國使領館申請簽證便可以入境。與此同時,還有黃木環於1956年獲得簽發的“僑民登記證”,其妻子與3個子女一起的“僑民登記證”和其次子張娣的“僑民登記證”,這兩張證件是於1957年簽發的。
上述所有證件一直被黃木環小心翼翼地放在他從唐山帶來的鐵櫳內,為防蟲蛀,黃老還在櫳裏放了許多胡椒粒,而且還加上鎖頭。正如他的兒子黃森煒所說,先父天生性格嚴謹,尤其是對證件的保管尤為小心,所以那個鐵櫳從不讓人亂開。也因為這樣,這些古老的證件才能留到今天。對於一個家族的移民歷史來說,那些證件與冊子都是十分的珍貴,特別是“黃公木環身世書”。然而,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資料,同時擔心後人不會珍惜,黃森煒夫婦決定全數捐贈給“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計劃收藏,讓後人還有機會去追溯。
黃氏夫婦捐贈的堤岸華人老證件與單據。
他十分敬佩父親的毅力,老人家儘管畢生經歷了起起落落,四處闖蕩,但最終還是堅強的站起來。黃老當年在堤岸海南人開的多家茶家裏承包粉麵早點服務,他與妻子煮的潮州粉麵上湯令街坊們吃了回味無窮,每天茶家打烊後,他們夫妻分別到各茶家去把當日營業所得款項集中收回來。老人家還是黃氏宗親會的創辦人之一,對宗祠的購買與形成貢獻良多。黃森煒對父親的才華與在各國打拼的經歷十分敬仰,如今他沿著老人家所走過的路,在宗祠裏擔當一份責任,為社會和同宗奉獻熱情。
對於丈夫熱心捐助陳列室的義舉予以大力支持的黃銀鳳女士,也把其先父留下的一些證件與解放前的華人社團單據捐贈出來。黃銀鳳是堤岸第三代華人,她的祖父黃健於抗日時期從廣東南海到越南來,父親黃強(1933-1994年)則在越南出生。
黃銀鳳雖然生於1971年,在10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但父親對她特別疼愛,10多歲的時候便把家中的一些重要證件交給她保管,同時也常把祖父母與他們家族移居越南的事蹟告訴她,所以在兄弟姐妹中,她似乎對堤岸華人的故事比較感熟悉。她這次給陳列室捐贈的物品多數是父親在舊政權時期的證件和5張堤岸廣肇義祠(穗義祠,即如今的第十一郡平泰住宅區所在地)的單據。在這些紙張中,筆者認為那5張單據對陳列室來說最有意義,因為它們反映了華人同胞在堤岸逝世後入土為安到後期骨殖運送回鄉的落葉歸根的整個過程。
這5張單據分成兩個歷史階段,其中兩張為1949年發出的,那時候還是“南圻廣肇義祠”,其餘3張分別是1956年和1962年,這時候“南圻廣肇義祠”已經改為“堤岸廣肇義祠”了。前兩張是為黃門蔡氏的骨殖運回家鄉的單據,後面3張是黃強為其先父黃健砌墳墓、起執骨殖和留葬的單據。這些超過大半個世紀的單據也道出了華人同胞對這片土地從最初的落葉歸根到後期的落地生根之衷情。
黃森煒與黃銀鳳夫婦對堤岸華人文化的情懷從他們良好保管先輩證件與遺物的行動中可見一斑,如今他們將這份純真的情懷昇華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夫妻二人將這些視若珍寶的物品捐贈出來的義舉,不光是保存了兩個家族的歷史故事,而且還是本市整個華人群體的身份轉變記錄。黃氏夫婦的愛心義舉,無疑是一針強心劑,讓從事文物收集和保護工作的我們滿懷信地的繼續向前邁進◆
為豐富陳列室的內容,希望各界華人同胞積極捐贈物品支持“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成立計劃,讓更多的華人懷舊物品得以保留和傳承。讀者 如有相關物品饋贈,請撥電0938638043張先生代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