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蒙的细雨中,杏花一袭盛装,成团成簇,开在枝头。这样的情景最容易让人想起杜牧,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杜牧笔下的愁思蔓延在千年的诗行里,蔓延在我们古老的记忆中。诗中的愁,因雨、因杏花而让人愁肠百转。
薄雾漫过山巅,漫过盛开的杏花,在春天的大地上自由飘散。雨丝轻轻地,细密地从灰蒙蒙的天空中落下。空气中还夹杂着未曾散去的寒气。伴随着雾气的扩散,我的思绪也回到了往日的清明。
年少不知愁滋味。小时候的清明天真无邪、了无挂念。一样的天气,一样的微雨杏花。父亲带我去挂纸上坟,我却在想着自己的心事。父亲给我讲祖辈的故事,介绍祖辈的坟茔,我沉浸在一派春光里,看着刚出土的野草,想着在花间乱飞的蜜蜂。
父亲焚香点纸,让我跪在祖辈的坟头。父亲神情庄重,一脸严肃,那时候的我从来没想过父亲的心里在想什么。只觉得在父亲眼里那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仪式。现在想来,父亲的心里肯定也是愁绪万千,伤感无限了。仪式的最后,父亲围着坟茔洒些奠酒,然后我们磕头作揖礼敬祖先。磕头作揖时明明我已经做得很认真了,可是父亲还是觉得我的动作不标准。有时候,父亲还要我重新再做一遍,才肯作罢。
做完这些,父亲清理坟茔上的杂草,再往坟头添上一些新土。我则早就被春天的那些花草吸引过去了。虽然天气并不作美,但是我依旧兴致盎然。我采一些刚开的野花,折一枝灿烂的杏花。我仔细端详着那叶那花,看着露珠滑向花蕊,然后不可避免地滑落。回家的路上,父亲浑身湿漉漉的,脸上还挂着星星点点的水珠。我不知道那究竟是雨水,还是泪水。直到后来,当我读到“清明佳节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诗句时,我才确信那父亲脸上的肯定是心中万千愁绪催生的泪水。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眼前的杏花浸润在薄雾细雨中,犹如一幅古老的水墨画。当我站在时光的罅隙中再次欣赏这幅画时,心情却全然不是小时候的样子。身边的人突然间就走了,一些至亲的人也意想不到地溘然长世了。在这个依然是微雨杏花的清明,我的内心竟然也生发出一种无法言说的愁。这种愁是睹物思人的遗憾,是面对人生无常的迷茫。我不敢去看老屋那斑驳的墙,不敢去触碰某个曾经熟悉的物件,甚至不敢去某个曾经向往的地方,这些不敢使我心中的那份愁那么明显,那么真切可见。
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清明总是和微雨杏花联系在一起。缅怀和祭祀的意义就是要提醒我们不忘先辈,要勇敢面对未来生活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我想,当初父亲对我的教导肯定也是这个意思,只是我当初没有理解罢了。
当我再次面对这蒙蒙细雨和盛开的杏花时,我觉得自己应该学着父亲的样子。到了清明,带上孩子,让他们亲身感受微雨杏花中的庄严仪式,用心体会微雨中的无限愁绪。我想这样的仪式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他们会在这场仪式中汲取到人生前行的力量。
微雨杏花又清明,我想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一定会带上孩子学着父亲的样子举行一次庄严的祭祖仪式,让父亲教给我的东西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