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小学时期在第十一郡欧姬学校(是由昔日的崇正与崇华两所学校合并而成)的训育老师马振强于2020年2月值从加拿大回越省亲,把当年一起带出国的毕业证书、奖状和成绩表等赠送给我,以实际行动支持我这个学生对保存民族文化的努力。在这些证书和成绩表中,有马老师于1971至1973年的两张成绩报告表和 两张奖状,这是我首次与“知用”相遇。从马老师均考取第一名的两张成绩表中,让我在了解老西堤的华人文化教育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往后,我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原是知用中学的学生,虽然已届古稀之年,但他们对当年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师长的循循善诱记忆犹新,当中也有老学生告诉我在昔日的校园里还安放了唐富言校长的半身铜像。笔者生长在国家完全统一的年代里,所以对知用中学以前的教学情况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但从该校的学生素质与文化程度来看,可想而知“知用”的确是当年培育英才的名校。
根据笔者收集的资料所得,“知用”是由唐富言校长于1939年在西堤创办的首所民办中学(那时候多数华校为华人会馆、同乡会等所办,被列为公校)。其实早在1924年中国广州知用学社同人已经创立了私立知用中学。后因战乱校董会决定在海外推展中华教育。当时西贡-堤岸区为华人聚居地,为使年轻一代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唐校长遂经香港转赴越南,在堤岸另创越南知用中学。
关于唐富言校长的创校经过,在该校的一本校友特刊中这样记录:1939年3月1日唐校长抵达堤岸,先行租赁一破败仓库,稍经修葺即充当校舍,在唐校长的努力下,知用中学终于在同年的4月10日宣告成立,当时学生仅有82人。由于唐校长自律甚严,治学严谨,深得海外华侨信任和敬佩,因此翌年老人家很快筹得经费在堤岸买地建校。 1941年3月,虽然新校舍仍没完工,旧校舍因学生人多而不敷应用,550多名学生遂先行迁入新校舍,而新校舍于7月份才告正式落成。
不料新校舍正式落成3天后,突然被当局通知征用场地,并限令一天之内须全部迁出。虽然受到如此的打击,仍阻挡不了唐校长弘扬教育之决心,他在堤岸附近另租下民房作临时校舍让学生上课,以确保学校能持续活动。 3年后,唐校长积极收回被征用的新校舍,并努力不懈地向华人同胞募捐经费,最后于1946年在堤岸阮维扬街(安东街市横门对面)建造永久校址。
“知用”当年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许多从唐山过来的第一代文学家、艺术家在该校任教,当中包括国学家陈宝尊(重光翁)、水墨画家张炯初等,因此校务蒸蒸日上,桃李满天下。 1959年成立2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及师范等班级、学生逾千名的一级中学,而且设备齐全,男女生宿舍、物理化验室、化学实验室、球场等应有尽有。能有此成绩,唐校长居功至伟。 1960年唐校长逝世后,为纪念他的功劳,校董会特在校园里安放其半身雕像。
南方解放后,“知用”归国家统一管理,第五郡人委会于1975年6月决定以华人烈士李峰名字重新给该校命名。李峰烈士祖籍中国海南岛。由于家境贫困,其父亲很早便独自离开家乡到越南迪石省(今为坚江省)谋生。李峰四岁那年,父亲把他们兄妹3人和母亲接到迪石来。李峰八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们兄妹3人到堤岸谋生。尽管当时环境艰难,但母亲仍竭尽所能让3个子女接受教育。孝顺懂事的李峰每天放学后售卖香烟来帮补家计。 12岁时,李峰在堤岸一家茶台打工。在这里,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革命同志,并经常从他们那里借阅一些书报。由于在一个剥削的制度下长大,李峰很早便形成了阶级意识,而且还因为得到一些革命同志的启发,革命思想不断得以提高。不久后,他加入了堤岸华人的革命组织--新民社工团。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李峰在法国殖民时期因撒发传单而被捕,释放后继续参与战斗,1954年,他光荣地成为越南劳动党(现为越南共产党)党员。在长期的活动中,李峰与华运其他战士屡建奇功,1968年1月31日,也就是戊申年大年初一,李峰被派遣袭击位于第五郡的华华警局以解救被囚禁在其中的一些同志时,与李景汉战士一同英勇牺牲。 1975年以来,李峰中学仍然是广大越华子弟的成长摇篮,许多华人人才都从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里走出来。
知用-李峰中学于2003年得以按照国家标准重建,为铭记前人恩德,校方特设传统室,在该室中央地方供奉唐富言校长遗像和李峰烈士遗照。日前趁着到该校参观,笔者专程来到传统室瞻仰唐校长遗像和李峰烈士遗照。身穿西装的唐校长遗像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风采依然,尤其是双目炯炯有神,铜像下面的“创办人唐故校长遗像”字样仍然闪亮着。从供奉台的布置与各类祭品的摆设看得出校方秉承了“饮水思源”的美好传统。
知用-李峰中学这个校址在“百年树人”的事业中走过了92年的风风雨雨,也培育了千千万万人才,如今校友遍地开花,包括越南在内的美国北加州、美国南加州、美国德州、澳洲雪梨、澳洲墨尔本、新西兰、中国香港、广州、台湾地区和加拿大等11个校友会得以成立。无论生活在哪里,无论处于任何年纪,校友们永远惦记着这个培育自己成长的摇篮,也忘不了“格物求知,穷理致用”的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