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川陝甘41個重災縣(市、區)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全面超越震前水平。四川省統計局近日發佈的“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報告顯示,10年來,災區經濟增速始終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全省39個重災縣(市、區)生產總值是震前(2007年)的3.2倍,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
震後,面對規模空前、難度空前的“世界性重建難題”,中國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啟動對口支援機制,作出“一省幫一重災縣”的重大決策。據統計,僅震後3年的恢復重建中,對口支援四川災區的18個省市累計實施援建項目3668個,援建金額達784億元人民幣。
與震前相比,災區現在的住房條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城鄉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在四川,災後恢復重建各類教育機構3340所、醫療服務機構2032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1115處,幫助157萬5000因災失地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學校、醫院設施裝備明顯改善,抗震標準比當地民用建築提高1度設防。
10年間,水源地保護、廢棄物處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環境保護設施重建全面完成,絕大部分的建築垃圾得到了再利用。汶川受損林地和山體植被逐步恢復,完成林草植被恢復448萬8700畝,修復大熊貓棲息地148萬6500畝。10年前,一場汶川特大地震猝不及防;10年後,在曾經的廢墟上,一片充滿生機的嶄新家園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