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I瞭望台续谱不朽英雄赞歌 西贡新港引进12台高技术起重机 国货地位提升与出口猛增 拟对土地法律政策加以调整补充 正确决策之初步成果 越南航空业迎来旅游增长与国际运输需求热潮 核心技术亮相 2025 年国际科技展 工业生产指数达2020年以来最大增幅 经济论坛寻求实现两位数增长措施 信贷余额激增达逾1. 72亿亿元 各工业区力争引进逾37亿美元投资资金 越中一致同意推动多领域的双边合作 旅游消费需求激增助力贸易劳务业增长 范明政总理建议推动签署越巴及越南-南方共同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

超半数记者已使用生成式 AI

2025年全球媒体行业分析

“六‧二一”是越南革命新闻日100周年纪念,在科技发达时代,一起看看全球记者对人工智能(AI)的应用如何。据美通社2025年全球媒体调查报告,随着媒体机构与发布平台数量激增(受众获取内容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全球记者将“适应受众不断变化的媒体消费行为”列为最大挑战实属意料之中。

全球96%的记者依赖社交媒体完成核心工作。
全球96%的记者依赖社交媒体完成核心工作。

媒体正经历前所未有变革

毫无疑问,这一挑战同样引发公关传播人士的强烈共鸣。正因如此,本报告在分析记者如何选择平台触达目标受众时,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人工智能的崛起让媒体从业者普遍担忧其职业前景,但资料显示超半数记者已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另有13%计划尝试。这一议题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北美地区对AI抵触情绪较强,而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地区应用热。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持续冲击下,媒体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Cision发布的《2025全球媒体调查报告》通过对19个国家3126名记者的调研,揭示了人工智能、社交媒体与受众行为变化对行业的深刻影响。报告显示,53%的记者已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工具,亚太地区以71%的应用率成为技术渗透最快的市场。与此同时,96%的记者依赖社交媒体完成核心工作,而“适应碎片化受众需求”被42%的受访者列为最大职业挑战。本文将围绕技术革新、区域差异与公关关系重构三大维度,解析媒体生态的现状与未来。

欧美坚守邮件沟通传统

全球媒体工作方式正因地域文化差异形成鲜明分割。在内容分发管道选择上,中国86%的记者首选微信、小红书等本土平台,而欧美同行仍以LinkedIn(58%)和Facebook(49%)为主导。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Bluesky在北美记者中的使用率一年内增长200%,但渗透率仍不足15%,反映出碎片化平台加剧内容分发的复杂性。

记者与公关人士的互动规则同样存在“东西方鸿沟”。85%的全球记者偏好通过邮件建立职业联系,但亚太地区63%的受访者接受WhatsApp即时沟通,23%甚至认可电话直接推介。这种差异延伸至内容偏好:亚太记者对原创研究报告的需求(71%)远超新闻稿(52%),而北美同行则更看重独家新闻(58%)。

区域挑战也呈现差异化特征。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记者最担忧广告收入下降(37%),北美聚焦假新闻治理(40%),而亚太地区35%的受访者认为“核实信源”是最大痛点。这种分化要求公关策略必须本土化——在北美强调内容真实性,在欧洲提供商业化解决方案,在亚太则需构建更透明的信源网络。

多媒体素材提升3倍采纳率

在资讯超载时代,记者对公关内容的选择愈发苛刻。78%的受访者会遮罩“不相关推介”,而具备以下要素的邮件获得报导概率提升2‧5倍:包含独家资料(53%)、多媒体素材(41%)及专家访谈机会(38%)。图片成为最受欢迎辅助素材,使用率达72%,但亚太地区对视频(49%)和资料视觉化(56%)的需求显著更高。

建立长期信任的关键在于价值前置。63%的记者认为“对接相关信源”是公关人士最大价值,39%重视独家内容获取。这种需求催生新型合作模式——22%的亚太记者接受“无选题日常沟通”,远高于欧美9%的比例。“顶尖公关会定期分享行业洞察,而非仅在有新闻时出现。”一位受访者强调。

跟进策略直接影响合作持续性。全球61%的记者接受一次邮件跟进,但亚太地区28%认可二次沟通。值得注意的是,17%的北美记者将“错误称呼姓名”列为拉黑理由,凸显个性化沟通的极端重要性。报告建议采用“三阶接触法”:首次邮件自我介绍,二次提供行业白皮书,第三次邀请行业活动,以此渐进式建立专业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2025年全球媒体生态的分析。在技术、区域差异与关系重构的三重作用下,媒体行业正加速分化:AI工具从威胁转变为生产力载体,区域市场形成独特内容生态,而公关合作则向“价值驱动型”深度转型。对于从业者而言,理解这些趋势的底层逻辑——如亚太地区对技术的开放心态源于其快速反覆运算的互联网环境,欧美邮件文化则与其专业化分工传统相关——将成为把握未来竞争的关键。随着96%的记者持续融入社交网络,53%的团队启用AI工具,一个更高效但也更复杂的媒体新时代已然来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