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印度之後,完全可以體會為什麼泰姬瑪哈陵的地位如此崇高,白色精緻的大理石建築聳立在印度的紅土上,光想要怎麼建成就覺得非常不可思議。最適合的旅遊季節在每年的10月份開始到隔年的3月,都是氣候比較涼爽的季節, 不過冬天容易起濃霧,也許會看見泰姬瑪哈陵籠罩在霧氣中,特別增添一份神祕感‧夏季非常炎熱。炙熱的陽光投射在白色大理石上,對於夏季動不動就40幾度的北印讓人更加難忍受!但通常夏季能夠拍攝到清晰的泰姬瑪哈陵照片。若是夏季來訪,建議清晨開園就進入會比較舒適,也可以欣賞美麗的陽光照耀在大理石圓頂上。
泰姬瑪哈陵是在17世紀蓋成的(1632-1653 年),是蒙兀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迦罕為了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這位皇后的遺願之一就是希望皇帝替她打造一座全世界最美麗的陵墓),結合了印度建築和波斯建築的風格,在1983年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前面提到泰姬瑪哈陵是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不過導遊說實際上泰姬瑪哈陵的所在地根本不產大理石,而是從別的地方運過來此處蓋成泰姬瑪哈陵,除了取材自他處的大理石之外,鑲在鈴木上的綠松石、水晶、翡翠、紅寶石、象牙、琉璃、珊瑚、黃金、白銀、綠寶石、瑪瑙、黑曜石、白玉、孔雀石等等,全都來自亞洲各國,蓋這個陵墓總計花費當時的4000萬盧比,不知道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除了雄偉的陵墓本身之外,陵墓四周的柱子也有學問在,這四根高40公尺的塔每座都向外傾斜12度,確保地震時柱子不會倒下壓到中央的陵墓。從遠方眺望時,原本向外傾斜的圓柱看起來會變成完全垂直。泰姬瑪哈陵同時也是完全對稱著建築,以主殿為中心中軸線距離相等之處一定會有完全對稱的雕飾。印度詩人泰戈爾在詩作《情人的眼淚》中盛讚泰姬瑪哈陵是“一滴永恆的淚珠”。泰姬陵前方的花園,中央有一水池,這邊是遊客最喜歡取景的角度。透過水池的倒影,就像有兩座泰姬瑪哈陵互相輝映。沿著花園往主殿前進,一直走到陵墓前方,為了怕大理石建築受到破壞,必須套上鞋套才可進入。
泰姬陵令人百看不厭、引人探索。潔白色大理石隨著日夜陰晴、日出日落天候的改變,折射出細緻的色調變化,與外在的情緒相匹配變得更加迷人。不論於任何時間造訪泰姬陵,她總是豐富多變地呈現出黎明的玫瑰色光芒或神奇的月亮光芒。在不同條件下徘徊凝視著泰姬陵令人留連忘返、詩興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