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差距報告》顯示,由於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動力不足,當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在上升。但私營部門表現出的強勁勢頭以及創新和綠色融資領域亟待開發的巨大潛力為彌合排放差距提供了解決途徑。
聯合國環境署每年發佈一次這一旗艦報告,對“排放差距”進行最終評估──即2030年的預期排放水平與實現攝氏1.5至2度之間目標所需減排水平之間的差距。此次發佈的是第9份《排放差距報告》。報告提供了國家減排努力以及各國落實所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最新統計數據,這些也是《巴黎協定》的基礎。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四次締約方大會(COP 24) 即將召開之際,報告列舉證據指出,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已達到53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的歷史水平,且沒有“達峰”的跡象──即排放量從增加到減少的轉換臨界點。報告作者評估,到2030年,只有佔全球排放量60%的57個國家有望達到排放峰值。
這些分析結果,加上各國《巴黎協定》履約進展的審查結果表明,當前各國的減排步伐不足以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排放量的增加以及行動的滯後導致今年報告提出的差量比往年都高。報告指出,要將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2度內,各國必須將各自的減排目標提高為原有的3倍;若要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則需5倍的努力。
報告指出,如果按照當前形式發展下去,到本世紀末,全球可能升溫約攝氏3度左右,且氣溫還會持續上升。儘管報告強調,當前仍有機會縮小排放差距,使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以下,但報告也同時發出警告:在抵抗氣候變暖的緊迫進程中,我們尚未看到堅決的、大規模的“鐵腕”行動。
為填補這一空白,《2018年排放差距報告》開闢了新視角,對什麼是行之有效的氣候行動進行了闡釋。通過在財政政策背景下分析全球排放現狀,並對當前的創新措施以及私營部門和次國家層面的氣候行動進行詳盡審查,報告出臺了行動路線圖,以最大程度地調動相關部門的減排潛力,力促轉變發生。
從國家、州和地方政府到公司、投資者、高等教育機構和民間社會組織,非國家行為體正以越來越積極的姿態,開展實施大膽的氣候行動。相關機構也逐漸被視為實現全球排放目標的關鍵因素。儘管減排潛力的評估存在顯著差異,但有關方面指出,截至2030年,將避免排放 19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足以彌合實現攝氏2度目標的差距。
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27日說,如果氣候變化按當前趨勢繼續發展,到本世紀末歐洲和北美的強風暴發生頻率可能增加兩倍。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環境研究通訊》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利用最新計算模型及風暴追蹤技術分析了當前以及未來的風暴形成情況,結果發現,除非溫室氣體排放量出現顯著下降,北半球大範圍區域內溫帶氣旋發生頻率預計將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