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汉斯‧埃勒葛籣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了获奖者名单及主要成就。他说,今年获化学奖的研究成果为纳米技术“播下了重要的种子”。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当日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量子点是一类非常小的纳米尺度颗粒。人们在理论上早就知道,在纳米颗粒中会出现与尺寸相关的量子效应,但在过去难以制造出纳米颗粒的时候,很少有人相信相关理论能应用于实践。今年的获奖者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明和改进了制造量子点的技术。如今,量子点“照亮了”基于QLED(量子点发光二极体)技术的电脑显示器和电视萤幕,它们还为一些LED(发光二极体)灯的光线增添了细微差别,生物化学家和医生也在使用它们来绘制生物组织图。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约翰‧奥奎斯特在公报中说:“量子点具有许多令人着迷且不寻常的特性。重要的是,它们根据大小而具有不同的颜色。”公报说,量子点正在为人类带来许多福祉。研究人员相信,未来它们可以用于柔性电子产品、微型感测器、更薄的太阳能电池和加密量子通信等领域。
据介绍,巴文迪1961年出生于法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布鲁斯1943年出生于美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叶基莫夫1945年出生于苏联,是美国纳米晶体技术公司的前首席科学家。巴文迪当天在接受电话连线采访时表示,他对获奖感到意外,“完全出乎意料”,为此感到荣幸。
在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共有五位两次获奖的人。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莱斯就是其中一位。他既是第五位两次获诺奖的人,也是第二位在化学奖上“梅开二度”的获奖者。
2001年,夏普莱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方面的贡献,与美国化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22年,81岁的他因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再次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一同获奖的,还有美国化学家卡洛琳‧露丝‧贝尔托西和丹麦化学家摩顿‧梅尔达尔。
两次斩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夏普莱斯,从小就不那么循规蹈矩。几十年间,他常常沉浸于自己天马行空的化学世界中,在攀登科研高峰的长途跋涉中,展现出超凡的魄力。据夏普莱斯的教授回忆,自己这位学生不仅喜欢化学的方方面面,而且看见什么就能记住什么。后来,进了实验室,夏普莱斯全身心投入研究当中,对各种化学品的细节甚至味道,都可以分辨得一清二楚。
不同于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夏普莱斯格外钟情于实用化学。在辉煌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以设计催化剂而闻名,终生致力于探索实用性新化学反应,和寻找选择性控制化学反应的一般方法。正是这种对科学的沉浸式钻研精神,赋予了夏普莱斯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的巨大力量,支撑他在耄耋之年,仍能再攀化学研究的高峰。
三名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100万美元)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