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官方在頒獎詞中寫道:“世界糧食計劃署努力消除饑餓,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作出貢獻,並在防止利用饑餓作為戰爭和衝突武器的努力中,發揮了推動作用。”諾貝爾獎官方推特表示,新冠病毒大流行已導致世界饑餓受害者人數急劇上升。
面對大流行病,2020年諾貝爾獎和平獎得主世界糧食計劃署已在加強遏制饑餓方面,顯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諾貝爾獎官方認為,饑餓和武裝衝突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惡性循環。戰爭和衝突可能導致饑荒,而饑荒和糧食安全問題,可能也會導致潛在的暴力衝突。除非人類能終結戰爭和武裝衝突,否則將永遠無法實現零饑餓的目標。“如果世界糧食計劃署和其他糧食援助組織得不到他們要求的財政支持,那麼世界就有可能經歷一場難以想像的饑餓危機。”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作為聯合國抗擊全球饑餓的一線機構,自1961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讓每個人都能獲得所需食物,過上積極、健康的生活。每年,世界糧食計劃署會向約80個國家的逾9000萬人口提供援助,是身處全球抗擊饑餓最前線的人道主義組織。
發達國家民眾較少關注糧食問題,但事實上,多個國際組織已預計在新冠肺炎疫情將大幅加劇飢餓問題,包括全球饑餓人口數量將大幅上升。聯合國預計,新冠疫情所引發的經濟衰退可能會使全球糧食不安全形勢進一步惡化,饑餓人數將增加8300萬到1億3200萬。至於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也在6月預計,2020年底全球飢餓人口數量或將增至2億7000萬,意味比疫情爆發前的1億3500萬激增82%。
在地區方面,糧食署提到疫情對拉丁美洲影響最為嚴重,需要援助人口數量為原先的近3倍,另外非洲中西部、南部面對糧食危機的人口也急升,這些居民受到失業、海外匯款急劇下降的影響,許多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的居民也陷入貧困,甚至是食不果腹的境地。
各地不止面對疫情危機,還有氣候變化、天災、蝗災、武裝衝突爆發等,使得全球部分地區的食品儲量處於低位,進一步加劇形勢。糧食署之前表示需要49億美元資金,以便在未來6個月內為83個國家提至於樂施會7月發表名為《飢餓病毒》的報告,同樣警告這場疫情將令糧食危機惡化,糧食生產商面對供應鏈切斷等障礙,不少人或失業,或收入減少,而且無能力購買食物。許多國家和地區推行封鎖措施,連人道救援物資的付運工作也大受影響。
該報告估計,直至今年底,全球平均每天有1萬2000人因疫情相關因素而餓死,而且比遭病毒奪命的人數更多,其中非洲和印度為重災區。聯合國屬下機構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組織另一份報告亦顯示,因受疫情影響,可能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
目前,全球有55個國家和地區的1億3500萬人處於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其中逾半生活在非洲,多達8000萬人;另外有約4000多萬人生活在中東和亞洲,其餘不足2000萬人位於拉丁美洲。
目前,世界範圍內還有九分之一的人口依然食不果腹,因此國際社會決心在2030年前在世界範圍內終結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要打破饑餓和貧窮的惡性循環,需要將糧食和糧食相關援助放在核心位置。每天,世界糧食計劃署都有5000輛卡車、20艘船和70架飛機向最需要的地區輸送糧食和其他援助。每一年,都會分發約126億份的配給,每份配給的平均成本約為0.31美元。作為一個緊急援助機構,這些數字為世界糧食計劃署贏得了無與倫比的聲譽,證明其能夠在最困難的環境下迅速完成大規模援助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