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盡孝的這方面,我非常喜歡古代兩個著名人物,他們都是排列在“二十四孝”的第一、二位,那就是“虞舜皇帝”和“漢文帝”。虞舜從小家境很貧窮,自幼喪母,父親娶了繼母,還經常被父親和繼母及弟弟多次陷害,差點沒命。但虞舜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這寬容及孝順的行為,是令我最感到尊敬的地方。而漢文帝是以仁孝名聞於天下的。在他即位後,無論朝廷政事有多麼忙碌,但他侍奉母親仍然從不懈怠。母親臥病3年,漢文帝一直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細心照顧著,他並親自把藥嚐過後才讓母親服用。這孝順的精神,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然而,古代也有一位很厲害的將軍吳起。他是曾參的兒子曾申的學生。因為母親去世了,他選擇繼續辦事而不回家奔喪,所以他被曾申責備是個不孝子而斷絕師徒關係,而且他死後還被遺臭萬年。正如現在有很多愛吸毒和飆車青少年,竟然為了有錢去吃喝玩樂,而搶奪父母辛苦賺來的血汗錢,還拋下他們不理,讓他們年紀大了還要自己去謀生。這些人,簡直是社會的敗類,所以我們絕對不要給他們感染或做出像他們一樣的事,不要讓自己變成眾人皆知的不孝子。
上面所說的是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現在我想說的是我親身盡力的。小時候的我挺不乖的,經常鬧爸爸帶自己去玩,買東西。即使知道爸爸很忙,忙到連吃飯的時候都要很急促,但我仍然不諒解,反而動輒就對爸爸發脾氣。有一次更過份,爸爸在幫我收拾東西的時候,不小心把我最喜歡的音樂盒弄壞了,我那時的反應是對著爸爸大吼大鬧,還生氣一個多星期。
現在回想10年前的自己,真的是不孝啊!那時,我從來沒有為爸爸著想,從來不體諒爸爸的辛苦。現在爸爸不在了,我永遠都沒有機會跟他說聲對不起和感謝他能原諒我的任性和叛逆。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爸爸離開我的時候我還小,但現在長大了想報答爸爸的恩情卻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事了,從而成了我這輩子最遺憾的事。
孟郊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真是佳句。父母為了我們,犧牲了自己的一生,而我們自己反問自己這輩子能為父母做什麼?我們做人要飲水思源,感恩圖報,而父母就是我們最大的水源,最大的恩人,沒有他們的付出,就不會有現在的我們。所以我們要趁現在還有機會,就好好地孝順父母,要把父母的養育之恩銘記於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