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數文物捐贈陳列室
對於家族的過去種種,陶女士認為往事不堪回首。自從父母、兄長去世和兩個侄兒移居美國後,她自己過上獨居生活,後來從第五郡搬遷到第十一郡,儘管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陶女士對家中每人所留下的物品不但沒有遺棄,而且還保管得非常好。
陶女士對自己保管了大半個世紀的物品一直存著後顧之慮,而重視家庭傳統、愛惜文物的她更不會隨便把這些物品變賣……因此,家裡的老物品今後何去何從成為了她的一大顧慮。約於半年前,得悉我們一群華人青年為保存、拯救華人懷舊物品而籌備成立“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時,陶女士一直予以關注和觀察,對筆者在華文《西貢解放日報》上每週發表的相關文章不斷跟進,尤其是應邀出席了“懷舊物品捐贈者聚會”和“西堤華人懷舊物品展”後,她對我們的出發點和認真辦事的表現有了信心。
於是,陶女士決定把其家中的珍寶捐給“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經一番收拾和整理後,3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她把我們請到家裡,將事先準備好的東西一件一件地拿出來移交給我們。陶女士此次捐出的物品之數量,可以說是佔了我們計劃啟動以來所收到的物品的四分之一,而涉及的種類非常廣泛,最令人敬佩的是每一件物品都保存得非常完整,而且全部用塑膠袋將之包裹好,一塵不染。
請我們坐下來後,陶女士先把她和父母的“華僑臨時登記證”、她和兄長、侄兒的畢業證書一一拿出來給我們介紹,而她的小學畢業證書是堤岸穗城學校校長任奇達簽發,初中畢業證書是堤岸福德中學校長曾金東簽發。隨後,她把兩個婚禮全盒拿了出來,一個油漆製作的兩層全盒是她母親於1935年結婚時的嫁妝,這個往後每年春節陶家都拿出來用;另一個跟我們此前得到兩位街坊捐贈的相似,是她兄長於1957年娶妻時其母親在第五郡安恬街上的一間“姑婆屋”向那些“走水客”的自梳女購買的;前者是中國大陸製造,後者是香港製造。
作者代表到陶府接受懷舊物品捐贈。
當年,陶家環境充裕,所以家中使用的物 品多為舶來貨,就像陶父於1962年購買的銅製水壺是來自香港,陶母使用的衣車為日本三菱牌子,熨斗乃歐洲進口,還有他父兄在店舖使用的算盤是中國大陸產……在二樓清點好一些物品後,陶女士再引領我們到三樓去看其母親1935年購買的嫁妝之一--木櫳和小木櫃、陶父於1950年購買的皮篋,這些相對大件的物品在當時的華人家庭中是司空見慣,可是現在已變得鳳毛麟角,甚至許多人未曾見過。走進陶女士的房子就像進入了一個小型的華人博物館,許多之前聽聞過而卻緣慳一面的物品在她家裡可以大開眼界了,正如陶女士啟蒙的第一個書包--藤編手提書包。
這種在皮革書包出現前華人學生普遍使用的藤編書包,曾經使用過而如今尚健在的人至少已有70歲,否則也只能在華語電視劇中的“民國學生”場景中看到。指著這個在堤岸幾乎絕跡的書包,陶女士說,那是1953年她5歲時,母親買給她的,那時候母親提著這書包把她送到振華學校(今為第五郡阮志清街714號)接受啟蒙教育。雖然經歷了66年光景,但陶女士這個藤編書包還保存得非常好,只是那個藤塞日久失修損壞,後來她帶到第十一郡的“織籮邨”去修理。在聊起這個書包的往事,筆者從陶女士那一刻的眼光中,看出了老人家對雙親的思念以及對童年趣事的無限眷戀,畢竟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看著一件件歷經倉桑的物品,聽著一個個扣人心弦的動人故事,筆者的思潮伴隨著陶女士的口述歷史時而高漲時而低落,她再把其兄長於1957年結婚時朋友贈送的高級油漆大相冊;大侄兒陶祚松於同年出生彌月時用於盛放食品給外婆家回禮的藤籮;還有她們家族以前經營的芳泉汽水、代理百事可樂等相關物品一一拿出來,昔日堤岸的一個大戶人家的前塵往事如數家珍,讓聽者無不湧起陣陣哀傷。
可是,陶女士最後滿懷歡喜地對我們說:“今天,我終於為我們家族經歷了四代人的文物找到了‘歸宿’,我會將首批收拾好的物品捐贈給‘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希望這些滿載著一個家族的興亡盛衰之歷史印證能豐富陳列室的內容,但願你們能夠把許多華人同胞未能完成的夙願付諸實現,讓西堤華人的300年故事世代相傳,點綴越南各民族文化的色彩。”陶女士停了停再說:“我在最後一次從第五郡遷到第十一郡時,家裡所有的東西沒有一件被遺棄,因為我愛我的父母和我的兄長,以及家中所有成員,正因如此現在才留下那麼多的老物品。我許諾,他日百年歸老後,家中所剩的物品全部捐贈陳列室。”說罷,陶女士把一份親筆書寫的“遺囑”副本交給筆者,為她的承諾作證。
接過“遺囑”的那一刻,筆者內心深處湧起了陣陣感動,從沒想到計劃開展以來才9個月,我們獲得了街坊們如此的信任,而陶女士為了支持陳列室的後續內容竟然立下了捐贈遺囑。這份厚愛既是支持,又是激勵,多少前輩的託付,多少老街坊的夙願落在我們的肩膊上,任重而道遠啊!是的,這是責任,這是動力,也是使命,它鞭策我們在前進的路上必須再接再厲,讓大家夢寐以求的願望早日開花結果!◆
為豐富陳列室的內容,希望各界華人同胞積極捐贈物品支持成立“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計劃,讓更多的 華人懷舊物品得以保 留和傳承。讀者如有相關物品饋贈,請撥電0938638043張先生代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