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越南工业区可持续发展 越加两国在各领域已深化发展 外国投资资金达逾 61 亿美元 出口澳洲市场农产品激增 阮富仲总书记与俄总统普京电谈 第十一届市委第28次会议开幕 基于尊重国际法准则捍卫国家海洋海岛主权 降低短期美元汇率投机压力 国会主席接见芬兰议会议长 3个月出口果蔬创汇逾10亿美元 越南坚决驳回所有东海违法要求 陈留光副总理出席德农省规划投资会议 具体化越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係 为越中两国日益紧密商贸往来贡献力量 无现金支付促进数字消费发展 本市与中国陕西省推动商贸等领域合作 向高新技术农业提供逾1万7000亿元优惠贷款 疏导国内外投资基金

8 項關於山水洞的有趣事實

山水洞屬於風芽-格邦山洞群,座落於廣平省布澤縣山澤鄉。它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最巨大的天然洞穴。山水洞是地下穴洞系統的一部分,連接著國內逾150個座落於老撾邊境附近的山洞。山水洞獲評價是一幅美得令人驚艷的壯麗圖畫,因為洞裡除了擁有大量形狀奇特的巨型鐘乳石之外,還有一整座茂盛的原始森林。世界地質學家們一致認為這是全球最雄偉壯觀的山洞。
山水洞一瞥。
山水洞一瞥。
山水洞內最大的洞腔長逾6公里,高150米和寬200米。因此超越了馬來西亞姆魯國家公園的鹿洞,成為全球最大的山洞。洞裡有美麗的石筍,巨大的鐘乳,加上引人入勝的“伊甸園”,以及經歷上萬年形成的洞穴珍珠。發現並把山水洞公諸於世已促使風芽-格邦山洞群成為了全球最雄偉的洞穴王國。以下謹向讀者介紹有關此洞的趣事。
1/因躲雨而發現
山水洞是由一位名叫胡卿的農民於1991年發現的。據胡卿所說,他當時是以在森林中找尋沉香維生。某次在找尋沉香途中,他遇上一場傾盆大雨,擔心會出現山洪,所以就決定找地方躲避。機緣巧合,他躲雨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山水洞。
2/失蹤了15年
昔日發現時,胡卿並不知曉山洞的價值。之後不久,他不再從事找沉香工作,回到務農老本行。後來的15年裡,山水洞的蹤跡無人知   曉。直至2006年,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探險團到風芽-格邦尋找新天然山洞時,胡卿才向探險家們講述之前在某山洞避雨的經歷。從此開啓了尋找昔日山洞之旅。
8 項關於山水洞的有趣事實 ảnh 1
3/沒在“谷歌地球”軟件上呈現
然而,該趟行程並無所獲。在胡卿的記憶  中,當時避雨的那山洞很大,強風全天候吹  刮。可惜儘管有先進科學儀器設備和“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軟件的輔助,但探險團還是找不到山水洞。直至2009年,胡卿終於找到了昔日的山洞蹤影。
4/作為停機坪也綽綽有餘
據地質學家們推算,山水洞約在200萬至500萬年前,因河水長時間循著某條裂縫流過被埋藏於地下的石灰岩區而形成。在水蝕的作用下形成了今日所見的一個巨大隧道。山水洞很巨  大,起碼長5公里,洞裡空間甚至能夠容納約68架波音777飛機。有科學家們指出,此山洞的規模可能更大,因爲目前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尚未能完全探索洞穴內的實際長度。
8 項關於山水洞的有趣事實 ảnh 2
5/有越南“萬里長城”之稱
專家們發現,山水洞裡有許多地方十分寬  闊。Carten Peter 攝影師於2010年5月拍攝的一張照片顯示,某段山洞的寬度長達91.44米,頂部約有243.84米高,完全可以“放入”紐約市一棟40層高樓。《國際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甚至比喻,山水洞的高度隨時比25輛雙層巴士疊在一起還高。山水洞的雄偉與壯觀讓它獲得世界授予越南“萬里長城”的美譽,堪與中國萬里長城齊名。
8 項關於山水洞的有趣事實 ảnh 3
6/遊客可以在山水洞裡找到自己的“伊甸園”
山水洞不單以宏偉壯觀聞名,據悉洞穴裡還有豐富的生物景觀。探險家們甚至在其中發現了一座人類未曾踏足且植物茂盛的原始森林,並稱之為“伊甸園”,以讚譽它的雄偉壯麗景象。
8 項關於山水洞的有趣事實 ảnh 4
7/擁有巨型“洞穴珍珠”
山水洞的另一個特點是洞穴內擁有大量巨型鐘乳石和洞穴珍珠(還稱作穴珠)。經過數百年在外力的影響作用下,洞裡形成了高達70米的石筍。此外,還有全世界最大的巨型穴珠  (在石灰岩洞中產生的包殼粒,如同由海洋貝類產生的珍珠,主要成份是方解石)。一般洞穴珍珠的直徑只約1公分,但山水洞內形成的穴珠竟如棒球般大。
8 項關於山水洞的有趣事實 ảnh 5
8/魅力無窮
山水洞吸引眾多旅遊觀光客,其中外國遊客佔了98%。有些家庭3代人都曾經到此探險,甚至是阿布扎比太子殿下Ahmed Hamdan或捷克名模Jasmina Mala也慕名而來。
8 項關於山水洞的有趣事實 ảnh 6
探訪這座全球最雄偉壯觀洞穴,遊客有機會融入原始的大自然森林景色裡,享受著微風暖陽,鳥語花香,溪水潺潺的樂韻,猶如置身於人間天堂。遊客也可以在這座獲公認為世界自然遺產的風芽-格邦國家公園裡參加露營、垂 釣、在溪澗戲水等野外活動,觀看長尾葉猴,以及體驗高原村落民族同胞的原始生活,肯定會是一個終生難忘的經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