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鍛煉身體
社交網上有關新冠病例在古芝野戰醫院日常生活的視頻令不少人看了後十分驚訝。與大家對新冠病人的想象(如:身體虛弱、呼吸困難、連續咳嗽和發燒,需要躺在病床接受治療)完全不同,對於無症狀病例來說,上述不適完全沒有發生。他們活躍、輕鬆地做一些體育運動。其他人有的踢毽子、做俯臥撐或使用手機閱讀新聞。家住舊邑郡的P.P.M憶述,當等醫護車前來送她到隔離區,因為事前沒有咳嗽、發燒、感冒等病症,所以鄰居難以相信她感染了病毒。她一家7口都確診,但只有1人出現病症。因為無症狀和任何不適,所以每天P.P.M在醫院內仍充滿活力地做體操鍛煉身體。
家住富潤郡V.T.N.告知,他覺得十分“健康”。除了每天3餐,他會服用維生素以加強抵抗力和備用一顆退燒藥。醫院沒有家裡舒服,連睡覺時也要戴口罩,但這裡的病人告知獲得周全的照顧。古芝野戰醫院副院長吳玉明光醫生表示,無症狀的確診病例可以鍛煉身體以加強抵抗力,但須遵守保持安全距離、戴口罩、消毒等原則。
市衛生廳副廳長曾志尚副教授、博士告知,約有80%病例出現輕微症狀或無症狀;只有5%病例病情惡化。然而,醫療部門仍須在4家醫院中安排規模1萬2000張病床和大量人手以照顧無症狀病人。
不用治療
第一兒童醫院張友卿流行病學專家、醫生表示,對無症狀病人的治療療程是“不用治療”。他們只要多休息、多喝水或服用維生素以加強抵抗力。對於輕症者,只要服用退燒、咳嗽藥,以及多喝水。在住院期間,病人獲採樣檢測,如果按規定次數測出陰性(痊癒)結果就准許出院。
古芝新冠肺炎治療醫院副院長阮清鋒告知,每天無症狀病人仍獲跟進體康、測量體溫兩次。在第一週,病人將沒有出現病症,但到了第二週若干人可能會發燒、咳嗽、流鼻涕、疲倦、呼吸困難等。此時,醫生會診病,評估是否出現呼吸衰竭,可能要做一些血液檢測、肺部X-光以診斷和及時治療。視病情不同而醫生會建議轉送病人到專治單位。他說:“對於無症狀病例,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案,主要是觀察體康為主,可以服用維生素以加 強抵抗力。此外,病人要經常漱口,保持個人衛生 整潔。”
出院條件是14天後,病人健康、飲食正常。出院之前相隔24個小時的兩次採樣檢測結果都是陰性。出院後繼續居家隔離兩週,每週獲採樣檢測一次。至於再次陽性的場合,如果無症狀,病人可以居家隔離;如果出現咳嗽、發燒、喉嚨疼痛等病症,就繼續入院接受治療。阮醫生告知:“目前,本市為良好監控病例,所以必須送他們到隔離區,觀察體康,避免傳播到社群。未來期間,視疫情的演變,本市將採取適當的措施。”
對於允許無症狀確診病例居家隔離問題,曾志尚副教授博士表示,這做法已有多國採用。他說:“醫療部門決心及早發現病例所以送去隔離。視疫情的演變,才考慮是否讓無症狀確診病例居家隔離。因為居家隔離的確診病例會存在風險,一旦病情惡化,不僅帶來自身性命危險,而且容易傳播到社群。”他指出,對於感染了Delta變異病毒者,可能在一天內從無症狀轉變為嚴重症狀◆
專家的意見
關於無症狀確診病例居家隔離問題,第一兒童醫院張友卿流行病學專家、醫生認為,以80%病例沒有症狀來看,如果所有人都住院,將會給醫療系統帶來壓力。他指出: “更何況到醫院隔離不可能如在自家中舒服,心理、精神的負擔或許會導致病情加重。這就是我們要重新考慮隔離方案的原因。如果在醫院隔離,醫療部門必須安排人手照顧所有人。而這不僅是數天,每個隔離場合都是半個月或更長的時間。”
無症狀確診病例在院外或居家隔離的條件是什麼?張友卿醫生認為,並非所有無症狀的確診者都可以居家隔離,必須慎重篩查。如果確診病例是高危對象(癡肥、患基礎疾病、60歲以上等)必須轉到醫院接受治療;健康者可以居家隔離,但前提是所有家庭成員或同住一屋的人必須身體健康,同時隔離地點要完全“戒嚴”,並按規定嚴格監管。這些場合若允許居家隔離,對患者和社會都有利。
115 人民醫院院長潘文寶博士也贊同上述觀點,他認為,現時已到了試行允許無症狀確診病例醫院隔離的時候。具體是,可以先允許有大量員工是無症狀確診病例的工廠、企業或集團試行。如果在企業隔離,條件 肯定比野戰醫院好。潘文寶博士分析:“院外隔離必須部署一個獨立的隔離區,經由衛生部門評估是否確保條件,並要嚴格執行防疫規定。隔離時,只要安排相當的醫護人員數量前往協助照料、跟進病況。如果發燒就發退燒藥,若轉重就要轉到醫院接受 治療。企業必須為員工提供伙食。 這樣,醫療部門的負擔就能大幅 減輕。”
據悉,目前有許多大集團都願意且準備好提供旗下管理的酒店用來給無症狀的確診員工隔離。由專責醫護人員監察,企業負責後勤工作。這既能減輕國家負擔,限制大量確診病例集中在一個區域,而隔離環境和條件較為熟悉且舒適,使無症狀確診病例的身心精神都能放鬆,有助於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