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值國會電視台和臉書社交網“RICE”公共主頁訪問拍攝本市仁義堂龍獅活動,其中有一個環節是拍攝仁義堂純手工製作獅頭。記者乘此之便,請仁義堂龍獅團團長--“人民藝人”劉劍昌師傅略談紮獅頭、龍頭和有關舞龍獅的練習和表演。
手工製作獅頭、龍頭
仁義堂的龍頭、獅頭都是團裡的年輕兄弟自己造出來的,手藝是跟前一輩的老師傅學來的。劉劍昌師傅告知,獅頭的尺寸大小有1號、2號、3號和特大號(以前沒有特大號)。紮一個獅頭選用的材料有竹篾、藤心、紗紙、紗布。紮獅頭首先是設計,紮工師傅按照設計的樣式和大小來做,開始是紮骨架:底躉(獅頭口部)、中骨、頂部的弧線,之後就使用竹與藤來編織各個部位:繃紮獅角、眼框、獅鼻、獅口與下頷、獅耳;做好獅頭五官部位,之後是撲貼的工序。
仁義堂團員在紮獅頭。
以前的獅頭較重,要間隔貼3層紙(用的是裝水泥的紙袋)2層布。劉師傅說,當時還有採爆仗青時,獅頭貼的紙必須要夠厚,這樣才不怕爆仗燃燒時彈穿獅頭,而且獅頭也特大,能保護舞獅頭者的安全和有通氣作用;因為採爆仗青時獅頭是衝著爆仗,不用閃避爆仗才不會彈射到身上。隨著時代的發展步伐,舞龍獅著重花式與藝術的呈獻,製作獅頭的主要材料不變,紗紙取代了水泥紙袋,這讓獅頭變輕了,舞動不那麼吃力了,現在每個獅頭的重量約1.2公斤,舞動起來更婉轉靈活了。獅頭的款式也推陳出新,造形更可愛及祥和。做好獅頭框架,貼上紙料之後是上色和裝飾貼毛的步驟,所貼的毛是選取上等的兔毛和羊毛。這些裝飾毛的價值不菲,佔整個獅頭價值的一半。
接下來的工序就是用布縫製獅身,獅身當然與獅頭同一顏色,裝飾上務必讓整套獅和諧及美觀。劉師傅透露,仁義堂每年要更新20套獅,每一次表演至少要8 套獅,在土龍木天后宮迎神出遊,主辦方就提議要18套獅同時表演,參與出遊行列。仁義堂表演和練習所用的獅頭都是由團員們紮出來的,很多團員都學會了這門手藝,他們甚至有供應給有需要的人。
龍頭的製作法也差不多,尺寸、形狀預先設計,製作龍鬚特別考究,它決定龍頭的平衡度。製作龍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平衡度準確,因為是靠棍來舞動,如果不夠平衡度,舉起來時龍頭昂高或垂下,表演時就不能得心應手。龍頭做好之後就用布縫製龍身,龍身是按照長度的要求去做。
舞龍獅具體條件
從紮獅頭、龍頭手藝又談到練習和表演。劉師傅告知,舞獅普通練習3個月,甚至速成可1個月就能舞基本動作如:舉獅、坐獅、走路、跳躍等。梅花樁則要求高,他說4個字:“安全,穩定”就是首要條件。要練好安全、穩定需要至少6個月時間。在平地舞什麼動作都能做,但上梅花樁就要克服心理恐懼。當然技術是決定一切,只有時常練習,而且達到了一定程度才有技術,才能藝高人膽大,在梅花樁上跳躍如履平地。舞獅年齡一般來說是青少年,13、14歲的少年也可以舞獅了,身輕和跳躍靈活是他們的優勢,如果說到上限年齡30歲還可以,但體力有限制。在國際賽場上規定是25歲以下,這個年齡技術和技巧已達到一定的程度。
如果選用太年輕的運動員則技術火候未夠,難以體現出獅子喜、怒、哀、樂、威武、正義的形態;年齡較大的,有火候卻柔韌度和力氣不足持久。為顧及這項藝術的美感,國際龍獅規定在表演時間上已作了兩次調整,最初的時候每次比賽時間是12至15分鐘,後來調整為10至12分鐘,現在是8至10分鐘。如此,讓25歲以下的老練運動員來舞,才能體現到獅形與動作之美。
舞龍在南方解放前並不盛行,據劉師傅告知,只有福建金龍團和健青體育會有舞龍表演,各獅團純粹稱為獅團,越文名稱是Đoàn Lân。解放後,1977年,各獅團由仁義堂開先例舞龍,才有了龍獅團這個名稱,Đoàn Lân Sư Rồng這個名稱也是由劉劍昌師傅按照實際活動取名的。仁義堂製作第一條龍長18米,由7人舞動,後來又做了一條長30米由15人來舞。1998年慶祝“西貢300年”時特別製作了一條長300米巨龍,由108人舞動。當時因為團員人手不足還動員了第五郡第六坊共青團員參加演出。現在的國際標準是25米,9個人來舞,隔2米半立一人。
舞龍動作要全隊配合,全隊的人數一定是單數,中間位置作用很大,如果龍頭向左舞中間位置者就向右擺,龍尾則向左擺,總之龍頭與中間位置呈相反方向。如果全隊中有一人出錯就導致全錯,造成龍身打結或扭繩現象,所以訓練時間要6個月以上,練好全隊的配合。按照比賽規定,舞龍有數十個動作,其中還有難度動作,比賽時整套表演不超時也不欠時等的規定。
仁義堂是本市一支歷史悠久的龍獅團,人才輩出,參加國內外賽事均載譽而歸。注重培養新生力量,為本市龍獅藝發展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