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胡志明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古老的堤岸裡,許多新建高樓大廈取代了昔日的華人老建築,因此一些法華相結合的騎樓、充滿廣州西關風情的趟櫳門日漸消失。面對這一趨勢,家住第五郡陳和街14號的鄧栢沂生怕自己的老房子也會面臨變樣或改建的厄運,所以於多年前給自己的房子動手製作了一個模型。
在陳和街上,鄧栢沂的房子是唯一保持了基本原貌的老建築。法華風格相結合的外貌,以一道趟櫳門和兩扇腳門突出了華人房子的特色,與挨著古老的盛安里融在一起成了這條老街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這棟老房子內,住了四代人,屋主鄧栢沂是越南第三代華人,他的祖父早於中國抗日時期從廣東三水來堤岸謀生,這棟房子是其祖父於當年向“馬來鬼”承頂下來的,一住就是四代人了。鄧栢沂生於1974年,是家中5個男丁中的老么。房子的外觀雖然保存了基本的樣貌,但屋內的格局經過多次裝修已有所改變,可是那些擺設與神檯上所供奉的祖先、神像,還是華人房子特有風格,尤其是牆壁上掛著華人傳統婚禮中的5面“冠字”鏡屏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了,也可以說“冠字”這種傳統正面臨湮沒。鄧栢沂告知,這是他們五兄弟結婚時父親給他們訂做的“冠字”,以前每年春節前還為它們簪花掛紅,現在他們也簡化了這一點。
鄧栢沂的老房子(左)與其製作的模型(右)。
對於那一道有著百年歷史的趟櫳門,鄧栢沂說這是他們家的鎮宅之寶,別看它是由幾根木棒組成,卻十分耐用,也非常安全,一般人在外面是難以開門進來,所以他們家從來沒想過要以現代鐵門取代,而最重要的是一種情懷,他們希望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能世代相傳。正因為這樣,早於4年前,鄧栢沂萌生把自己的房子模型做出來的想法。他對建築設計毫不認識,但憑著小時候看過父親做傢具的印象,加上血液裡流淌的鄉土情,他到藥房去買了好幾包醫用木質壓舌板回來,然後利用空餘時間把房子模型製作出來。
他花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才完成那座模型,惟妙惟肖,相似度達到九成,房子外觀的許多細節都能呈現出來,塗上了顏色更具真實感,如果不是他親口告知,我們還以為是出於專業建築師之手呢!鄧栢沂表示,製作該模型並不難,只要細心和花點時間逐片木板用膠水貼上去就可以了。話雖如此,但以模型每一個部分的比例,特別是趟櫳門和腳門的許多細節對我們來說則具有一定的難度。電工出身的鄧栢沂還在模型內裝上電燈,接上電源後整座模型就更加逼真了。
完成自己的處女作後,鄧栢沂猶如打開了自己的智慧門,思潮如湧,他接二連三做了其他模型,其中包括用牙籤做了巴黎鐵塔。此前,他也用木塊製作了一個相對大些的老房子模型,這是純木紋的模型,沒有塗上顏料,所以也沒有第一個的逼真。他之所以做了兩個老房子模型,是生怕哪天房子外貌經不起歲月的洗禮而出現損壞或變樣的情況時,他們或者後人還可以按照模型來原貌修葺,其對保存歷史遺跡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十分珍惜傳統文化的鄧栢沂最近得悉“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計劃正在徵集華人懷舊物品時,他主動提出向我們捐出他做的第一個老房子模型的意願,希望堤岸華人的“老房子”永遠留在後人的心中,以此支持民族文化世代相傳!◆
為豐富陳列室的內容,希望各界華人同胞積極捐贈物品支持“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成立計劃,讓更多的華人懷舊物品得以保留和傳承。讀者如有相關物品饋贈,請撥電0938638043 張先生代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