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周華邦接受第十一郡人委會主席陳氏碧蓮頒贈「愛國競賽」表揚狀。
1975年之前,越南長期受戰爭的影響,人民生活不穩定,南方的青年被逼上前線,而槍口是指著自己的同胞。很多年輕人感到這樣的生活很厭倦,家庭環境好的人就把兵役年齡的兒子送到國外,逃離這場戰爭。1974年,周華邦(當時17歲)就是在這情況下“屈蛇”(偷渡)到香港。他說:“如果不走的話,肯定被拉去當炮灰,所以聽從父親的勸告去了香港。我的大哥和二哥分別於1963年和1969年也是因為兵役問題去了香港,他們在那邊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要照顧。因此,我不能成為他們的負擔。邊工作邊繼續讀書,幸運地在酒店有了一份長期工作,也完成了中文大學的課程。”
1975年,南方解放,全國統一。國門開放之後,他也曾回來探望過父親,然後返回香港繼續他在酒店的工作。這時候他早已獲調升為前台經理,薪資優渥,生活已很穩定。1999年,他的父親──茶山慶雲南院住持周炎老伯年事已高,跟他們3兄弟說, 要他們3兄弟其中一人回來陪伴父親終老。為盡孝道,周華邦回來了,原本打算在父親百年之後就返回香港生活。
他父親一位朋友對他說,越南經濟正當發展,現時已准許有兩個國籍,為什麼你不留在越南繼續父親的遺志?如果其他人接管慶雲南院,做得不好的話,豈不辜負周炎老伯一手創下的心血!父執輩這一句話令他反覆思量;一邊是薪資豐厚的工作仍然等著他,另一邊是老父一生濟困扶傾的心願!最終,他選擇了留下來,繼續父親的慈善工作。
也是在1999年,周華邦接掌了茶山慶雲南院住持的重任。他告知,那時候贊助社會慈善約40億元,比起近幾年來每年65億元左右,數目上是見少了;其實所做的工作差不多。他列舉,當時一間溫情屋價值約2000萬元,去年還是4000萬至5000萬元,而今年已是6000萬元了。還有其他各項如:贈送貧戶禮物,興建民生橋樑等的價值也隨著物價高漲而增加了;同樣地,熱心人士透過慶雲南院的濟貧捐款也是增加了。
每年,慶雲南院的慈善活動,贊助本市佔了三分之二,三分之一是給各省市窮鄉。今年截至10月份,慶雲南院慈善診所已為逾2萬人次診治病,已支付近16億元;給隆安、檳椥、西寧、同塔、前江等省捐建了18間溫情屋、給第十一郡捐了10間;各地勵學活動、天災、偏遠區建民生橋、貧窮病人醫藥費以及其他濟貧禮物;贊助本市各級紅十字會、祖國陣線委員會及各部門“為窮人”基金(第十一郡佔多數)等,已超過76億元。
周華邦住持說,廟做慈善也只是“橋樑”作用。有很多人有心做慈善,卻不知捐到何處?捐給誰?廟只是集合大眾的愛心,轉贈到貧窮者的手上而已。因此,收支要透明,做得越好,就得到更多熱心人士信任。所以要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