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陳淑賢老大娘(左二)在原新會(仁善)學校第二次校友聚會上向作者贈送其珍藏了62年的結婚證書。
2019年11月9日晚,原新會(仁善)學校的校友在愛華2大酒樓舉行第二次聚會與慶祝母校建校90週年。作為已故原校長呂仁軒老師的家屬,呂陳淑賢老大娘帶著自己陣容龐大的子孫隊伍出席了慶典。筆者應邀出席觀禮並接受陳大娘贈送其保管了逾半個世紀的結婚證書,除了感到榮幸之外,還能感受到老人家與家人當年為堤岸的華文教育事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教師之家 桃李滿天下
陳大娘的家公呂仁軒先生原是新會學校(如今是位於第六郡第一坊嘉富街270號的范庭虎學校)校長。追溯該校沿革,1927 年,隨著華人來堤岸生活與日俱增,而適齡入學的同鄉子弟也日眾,為讓孩子們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當時的新會鄉親賢達梁壽堂、劉彪、劉季焯、劉禮庭、林詠南、施祝南、梁康榮等人一同倡辦學校。首先由梁壽堂將座落於堤岸平西呂勞街(即今日的嘉富街)空地千餘方公尺捐作建校之用。然後發起了建校募捐運動,當時得到了西堤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赤溪(六邑)的鄉親們慷慨解囊,集資越幣8萬多元。
1929年開始動工建校,二層洋房的校舍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建成。校舍堂皇寬敞,禮堂、宿舍、教室、食堂、操場、廚房,洗手間等俱備。1930年正式開課,首任校長為劉季焯與梁康榮。學校活動經費由鄉親群策群力維持。到了1934年因為社會不景氣,百業雕零,籌款艱難,學校活動難以維持。經董事會商議,改為“公督私辦”學校,由陳祖緒主持。到了1940年又恢復公辦,分別由何禹疇和劉彪任校董會正副主席,聘請葉耀衡任校長。該校以此轉換重新調整活動模式,給同鄉子弟減免學費,而且新會鄉親以外的子弟均可就讀,學生每週均要考試以提高學習質量,學生人數一下子增至200多人,比原來多了一倍,班級也因此增加。
到了1944年學生多達560多人,分設12班,教學業績蒸蒸日上。其後因戰亂而停辦了一年,1945年復課,鄉親推舉劉燥和劉明志為校董會正副主席。他們二人上任後悉心籌劃和重整規模,學生日眾。1947年,校董會聘請一直在該校任教的陳淑賢老大娘的家公呂仁軒任校長。呂仁軒校長於上世紀20年代應聘從“唐山”前來任教,在教學工作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後來在梁康榮與何禹疇分別擔任董事會正副主席的共同努力下,校務發展迅速,學校設備亦日益完善,運動場、乒乓球室、圖書館、小醫院相繼成立;增添許多新的教育工具。後來又開辦平民夜學,學生人數復增至670多人。
呂仁軒先生在該校擔任校長一職長達30多年,而在他的領導下,教學質量保持良好的水平。從該校畢業的小學生到其他學校升學時都不用參加入學試,學生的程度可想而知了。因為自身擔任校長,而且又是同鄉,所以呂仁軒校長的子孫都在該校接受教育。呂仁軒先生在該校擔任校長至1975年南方解放後才退休。
呂校長為堤岸的教育事業奉獻畢生心血,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此次新會(仁善)校友聚會,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紛紛緬懷他當年對學生的用心良苦,帶領母校走向光輝之路,讓今天分佈世界各地的校友都能成才。作為呂校長的兒媳婦,陳大娘對家公的“熱心教育、造福桑梓”精神倍感自豪,其兒子呂文也秉承了祖父的精神,投身於本市的華文教育工作,同樣得到學生們的敬重。
締結良緣 相愛到白頭
在原新會(仁善)學校校友聚會上,呂陳淑賢老大娘興高采烈地融入了當晚的熱鬧氣氛中。她把帶來的結婚證書打開指給坐在旁邊的筆者說:“男家主婚人呂仁軒就是我家公,而女方主婚人陳少(即雨深)是我父親。一轉眼已經60多年了。”
在當年的華人社會裏,很多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通過朋友介紹而成的,而且男女雙方擇偶以同鄉為首選,所以那個時候很多夫妻都是老鄉。回憶起當年與丈夫呂球安的姻緣,陳老太說,古語所云的“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一點也沒錯。其丈夫本來是跟另外的一位女生“相睇”(相親)的,但因為不合眼緣故不成,而她得到一位同姓姐姐陳麗桂的“穿針引線”去見了呂球安。那時候她一心也是想去交個朋友,也不是為了相親,誰知道呂球安對她一見鍾情,之後一直追求她。由於出生書香門第,呂球安獲得了對方父母的賞識,所以在短時間內便贏得美人歸。
1957年8月12日的花月佳期,呂球安與陳淑賢締結良緣。他們的婚禮是在堤岸廣肇理事會舉行,並按照傳統的儀式進行,邀請了德高望重的鄉里歐陽德為證婚人。當時的華人結婚除了官方簽發的越文結婚證書外,同鄉會還會簽發一份華文的結婚證。從陳大娘的結婚證書內容得悉,昔日華人舉行婚禮非常講究禮儀,而證書上的行文很有內涵,包括了新郎新娘生辰八字,新郎新娘、證婚人、介紹人和主婚人等的親筆簽字,而最後是由“堤岸廣肇中華理事會理事長鄺仲榮”簽字。整張結婚證書的內容以文言文表達,尤其是“……情敦鶼鰈,願相敬之如賓,祥葉螽麟,定克昌於厥後同心同德,宜家宜室,永結鴛鴦,共盟鴛牒……”的用詞十分漂亮,盡顯當年華人的華文高深程度。
眾所周知,結婚證書代表一對夫妻的婚姻合法化,也是約束雙方的法律證件。但在當年的華人社會裏,不是誰都有辦結婚證書,尤其是擁有同鄉會簽發的傳統證書更不多。呂球安與陳淑賢能有此榮幸足以證明其家庭在當時的華人社會裏是很有威望的,而呂陳淑賢老大娘一直以來完整無缺的保存好這份證書,不但彰顯她對這段姻緣的珍惜,而且也對亡夫的念念不忘。
如今,得悉我們要籌備成立“華人文化陳列室”,在子孫的鼓勵下,老人家把自己的結婚證書獻了出來,並希望日後陳列出來的不僅僅是一份過時的結婚證書,同時還勉勵年輕人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裏不要迷失自己,務必珍惜家庭,重視婚姻感情。因為擁有穩定的家庭作為後盾,事業才會健康發展,婚姻方能幸福美滿,夫妻就會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為豐富陳列室的內容,希望各界華人同胞繼續支持上述計劃,讓更多的華人懷舊物品得以保留和傳承。讀者如有相關物品饋贈,請撥電0938638043張先生代為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