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珠(左)把祖母留下的百年熨斗和父親的古木盒贈送給作者。
春節過後,雖然許許多多的活動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仍然阻撓不了我們保護和繼續徵收華人懷舊物品的決心。3月2日上午,我們依約登門拜訪劉阿姨,並與她共同追溯那些先人遺物背後所埋藏的陳年舊事。
劉阿姨於1950年在堤岸出生,約於10歲時候跟隨父母來到潮州人聚居的第八郡第十一坊永南街“頂”了39號的房子來住。她父親劉紹勤於1900年在廣東潮安出生,結婚後不久便與胞兄下南洋來到堤岸謀生。在堤岸生活與工作安定後,他返回唐山把母親與妻子黃岳香(1904-1984 年)接到越南來。自此,劉家在這裏安居樂業、開枝散葉,3個孩子相繼出生,而劉阿姨是家中的幼女。劉阿姨自小好學,不但華文程度好,而且精通越文、會計,這對當年的華人來說是少見的。當年,除了在本地華校上學外,她還報名參加台灣函授學校,共獲得4張結業證書。
劉父於1973年去世,老人家留下的許多遺物都被劉母珍藏著,其中有一個百年木炭熨斗。劉阿姨說,家裏經過多次大掃除,扔了不少東西,但那個木炭熨斗一直被收藏起來。這個熨斗對他們家族來說很有意義,是其祖母與母親當年跟隨父親來越時從家鄉帶來的,所以有超過100 年的歷史。劉家在堤岸生活收入穩定,所以劉阿姨小時候家裏已經沒有使用木炭熨斗而轉用電熨斗了。儘管這樣,但他們仍然把熨斗保留下來,作為家族移居越南的一份紀念。
熨斗在中國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在《紅樓夢》裏有出現過。晉代的《杜預集》上就寫道:“藥杵臼、澡盤、熨斗……皆民間之急用也。”由此可見,熨斗已是那時候民間的家庭用具。據《青銅器小詞典》介紹,漢魏時期的熨斗,是用青銅鑄成,有的熨斗上還刻有“熨斗直衣”的銘文,可見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懂得了熨斗的用途。
關於“熨斗”這個名稱的來歷,古文中有兩種解釋,一是取象徵北斗的意思,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釋:“斗,象形有柄”;清朝的《說文解字註》中寫:“上象斗形,下象其柄也,斗有柄者,蓋北斗。”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也有把熨斗叫“火斗”、“金斗”。劉阿姨家裏的木炭熨斗在越南有人稱為“公雞熨斗”,以銅鑄造,革新開放前還有人使用,尤其是在缺電的農村裏最常見。
今年春節前,劉阿姨從華文《西貢解放日報》上看到了筆者提倡成立“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的計劃,並通過對饋贈者與文物的每一篇報導,她看到了我們珍惜本地華人舊物品的真誠。因此,值年底大掃除之際,便把先輩留下的熨斗和其他老物品找出來捐獻給我們。在臘月廿八舉行的“西堤華人懷舊物品展”開幕當天,儘管歲暮工作繁忙,但劉阿姨仍然抽空到場支持。當她來到展覽現場時,看到了我們在展場裏的佈置,還有一件件滿載老堤岸情懷的物品時,老人家深受感動,她不斷地感謝我們為保存華人懷舊物品所做出的努力。
直到日前我們登門拜訪她時,她口中還不時地“稱讚與感謝”。劉阿姨還把她父親留下的一個造型像書本那樣的木盒子和她的兩張函授學校結業證書贈送給我們。老人家感慨地說,這些先輩們留下的物品對一個家庭來說都具有一定的紀念價值,尤其是從唐山帶過來的更加有意義。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日新月異,她擔心後輩不會珍惜而淪為棄物就可惜了。現在見到一群華人青年為了拯救文物挺身而出,她覺得先輩留下的物品有救了,而且放在陳列室裏會得到良好的保管,代代相傳,所以決定將之捐贈出來,也當作對這群年輕人的支持,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華人企業家謝立輝攜妻帶兒參觀“西堤華人懷舊物品展”。櫥窗上面最左陳列著劉雪珠捐贈的熨斗。
在短短的一個小時訪談,劉雪珠阿姨言談和藹可親,不時以普通話跟我們聊天或誇獎我們,令我們感受到她對保存民族文化的那份真誠與期盼。臨別前,老人家緊握著我的手邊送我上車邊說:“你們很難得,你們的工作很有意義,祝願你們的計劃早日付諸實現,為我們華人文化的延續發揮年輕人的幹勁!”暖暖的手,溫馨的話語,就像衣服被熨斗熨過後留下了絲絲溫暖,暖透了每一個直接參與拯救文物者的心房◆
為豐富陳列室的內容,希望各界華人同胞積極捐贈物品支持成立“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計劃,讓更多的華人懷舊物品得以保留和 傳承。讀者如有相關物品 饋贈,請撥電0938638043 張先生代為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