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加两国在各领域已深化发展 外国投资资金达逾 61 亿美元 出口澳洲市场农产品激增 阮富仲总书记与俄总统普京电谈 第十一届市委第28次会议开幕 基于尊重国际法准则捍卫国家海洋海岛主权 降低短期美元汇率投机压力 国会主席接见芬兰议会议长 3个月出口果蔬创汇逾10亿美元 越南坚决驳回所有东海违法要求 陈留光副总理出席德农省规划投资会议 具体化越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係 为越中两国日益紧密商贸往来贡献力量 无现金支付促进数字消费发展 本市与中国陕西省推动商贸等领域合作 向高新技术农业提供逾1万7000亿元优惠贷款 疏导国内外投资基金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會被取代嗎?

“人工智能”這個辭彙,伴隨著多次人機圍棋大戰的機器勝出而一路熱起來。媒體報導,在日前舉行的世界智能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也提出,應該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未來機器會越來越聰明,人類需要進行教與育的結合。在未來,人工智能與人類教育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交叉還是平行?
示意圖。(圖片來源:互聯網)
示意圖。(圖片來源:互聯網)
隨著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爆炸式發展,一方面,人們享受著科技進步為我們帶來的種種便利,而另一方面,一種對現代技術的憂慮也在人類的認知中不斷滋生,甚至一些人提出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挽救人類”將成為一個偽命題。

隨著技術的蓬勃發展,教育不僅將會更加有力地推動人類的進步,從教育的本體論上而言,教育自身也將更接近於其本質,“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將更加凸顯。

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恐懼,其實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歸根到底,這是人對於人本身未知力量的無知所帶來的。縱觀科學技術史,人類的創造力量令人嘆服,使我們很難想像人類能力的邊界究竟在哪裡。直到人工智能的出現,讓人類認識到,我們竟然已經創造出了一種在某些方面能夠“超越人類”的存在,他的能力邊界似乎更加超乎我們的想像。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樣一種技術語境下,一旦出現“技術氾濫”,那擺在人類面前的就是人類自身功能的退化和淪為技術的奴役,這對人類而言的確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

因此,“教育拯救人類”也就意味著,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將不僅僅是操作層面的,即不斷提高人本身的技能來與人工智能相抗衡,而應當是創造性的,即直面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認清新技術的本質、優勢與局限,不斷改進技術、控制技術、管理技術,使人在人工智能的技術環境下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作用。也就是說,學會正確地管理技術,要比學會抗衡技術明智得多,這也是新技術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與此同時,教育的本質也在人工智能時代愈發凸顯。教育是關乎“人”的事業,人類的許多工作可以在人工智能時代依靠機器來完成,但教育不能,因為只有“人”才能培養和塑造“人”。當我們把教育視為在新技術時代提高人的競爭力的一種方式時,我們實際上已經默認了“人是機器”這一哲學命題。

我們必須承認,在人工智能時代,技術將大規模地解放勞動力已成為不可逆的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技術的產生與運用正是使人不斷走向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技術是“一本打開了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

由此可見,企圖通過提高人的“技能”來與新技術爭奪工作崗位的想法是不理智的。在未來,教育需要做的是,讓人認識“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所在,確立人在現實世界中的主體地位。如果人類在面對人工智能時是自卑的,那麼,人終將被人工智能所統治。
面對人對未來世界的生存憂慮,教育必須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人與技術的聯繫與本質區別,進而去正確地開發和運用新技術,我認為這將成為新時代的人類應當具備的一種素養。

當然,這是前人在教育中從未遇到的新問題,一切都值得我們在未來到來之前去更努力地探索。

2004年,“機器人倫理學”一詞首次公開使用,從倫理學的視角來探討機器人的本質和人與機器人的關係成為當代哲學研究的前沿話題。這一領域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在探索人類如何在新技術時代與機器人更好地相處,並使自己的存在成為一種必然。而教育也在人們的憂慮中不斷地凸顯其價值。

著名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馬爾庫塞曾提出將技術“美學化”,運用“審美之維”,通過審美形式來改造原有的交往形式,培養感性的人,可見,真正解決人與技術的共生共存問題,終究還是要回到人的這一維度,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這也是教育在未來不會因為人工智能而被取代的關鍵所在。

教育是最關乎“人”的工作,人若想在人工智能時代不被替代,就必然需要通過教育來確證人的本質力量與主體地位。因此,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新技術的誕生與應用,將對我們的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面臨的非但不是消亡,而是面向教育本身、面向人類未來的新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