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報告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農發基金、聯合國兒基會、世界糧食計劃署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在“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召開期間發佈,表明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第2項“零饑餓”的工作仍然面臨“巨大挑戰”,呼籲國際社會“採取更加大膽的行動……開展跨行業合作”,以應對這一嚴峻形勢。
報告發現,在許多經濟增長出現放緩的國家,饑餓水平正在上升,中等收入國家,以及大量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國家尤其如此。全球經濟復甦進展不一“正在影響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努力”。此外,這些國家的收入不平等現象也在加劇,使得貧困、脆弱和邊緣化的群體更加難以應對因經濟狀況不佳而導致的糧食不安全。
今年的報告首次引入“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這一全新的監測指標,對於饑餓和糧食不安全狀況做出更加廣泛的評估。報告表示,中度糧食不安全的群體不能確保定期獲得充足和營養的食物,不確定未來能否繼續獲取食物,不得不通過降低所攝入食品的品質或是減少攝取的數量來勉強度日,“即便不一定處於饑餓狀態,也面臨著營養不良和健康不佳的嚴重風險”。
報告估計,全球共有超過20億人處於這一狀態,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但在北美和歐洲的高收入國家也佔到人口總數的8%,且女性的比例略高於男性。報告顯示,自2012年至今,全球減少新生兒出生體重過低現象的努力沒有取得進展。雖然過去6年間,發育遲緩的五歲以下兒童數量減少了10%,但這一速度仍不足以實現到2030年使全球發育遲緩的兒童數量下降一半的目標。與此同時,各國的超重和肥胖人口比例持續上升,尤其是在學齡兒童和成人群體當中。
報告強調,各國須採取“傾向貧困群體的政策,以及以人為本的包容性結構改革”,通過經濟和社會政策來緩解經濟週期性下行對於食品安全的不利影響,避免削減必須的社會服務,從而確保按照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提出的目標,“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以及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
報告還關注了全球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報告說,肥胖每年導致約400萬人死亡,並且每個年齡段人群都面臨肥胖問題。其中,學齡段人群成為肥胖高發群體,原因主要是水果和蔬菜攝入量不夠、吃快餐喝碳酸飲料,並缺乏體育鍛煉。《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和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