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余氏嬌生長於海防市,祖國統一後,她舉家來到本市生活。當時的女青年余氏嬌活躍積極,主動參加地方的共青團活動,能言善道且熱心助人的她很快就得到年輕人們的信任,推選擔任第二十三坊(現為第十坊)共青團書記。因為能說流利的廣府話,所以順利在 華人聚居的第十坊成功地度員了不少 華青參加社群公益和共青團活動。在她的帶領下,該坊青年的活動連續多年取得 佳績。這期間,她也多次獲得“優秀團書記”稱譽。
與青年共青團員並肩同行近10年後,余氏嬌獲坊委分工負責婦女會與勵學工作。在擔任坊婦女會主席期間,為關照華人群體娛樂活動,她推動成立了“群聲華語歌劇社”和為協助貧困戶的“情誼米缸”運動。她與組員們齊心協力,同時積極呼籲熱心人士慷慨解囊,以支持地方的關懷家境困難民戶工作及推動文娛活動,決心把地方居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都照料好。“情誼米缸”運動一直獲該坊婦女會延續開展至今已逾10年,每月約為16個家境困難民 戶輔助10公斤大米。他們都是孤寡長者、貧困病人等。
如今,余氏嬌已年近古稀,雖有骨關節疾病纏身,但她的精神仍很好、頭腦靈敏且說話條理分明。她退而不休,目前正擔任第三街區區長、坊婦女會常務委員、第三街區勵學分會長。余氏嬌從年輕至今一直熱衷於社群建設,並視此為己任。因此,她積極動員、帶領街坊們參加響應郡坊發動的“綠化-清潔- 美觀街區”環保運動,於每週日早上6時齊集眾人在一起打掃馬路、街巷,消除自發性垃圾污染點,保持家居周邊環境整潔美觀。
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蔓延,導致社經各方面都受到嚴重影響,瞭解到貧困家庭的難處,她更致力走訪相熟的企業、生產單位,以為貧困戶的子弟籌募勵學金。除了地方開展的阮氏明開助學金,近10年來,余氏嬌憑著數十年來負責社群工作所建立的個人信譽,每年都募捐到約3500萬元輔助好學的清貧子弟。第十坊的居民大部分是勞動階層,是郡內生活水平較低的一個坊,而第三街區是該坊集中最多華人生活的街區,然而因為勵學工作做得到位,所以100%華人子弟都有機會上學,沒有誰失學。
余氏嬌也設想到單給予金錢輔助並不是長久之計,為貧困者創造、提供謀生條件和就業機會才能有助其徹底脫貧、改善生活。因此,她已輔助街區內一戶華人家庭購置一台壓甘蔗汁攤車,以謀生糊口。這位攤販也受到余氏嬌所影響,把街區公眾事務視為己任,有空檔時便打掃清理街巷,也不時提醒眾人不要亂丟垃圾、排污,或隨意把殘舊的傢具棄置在路邊,經常動員大家同心保持街區整潔。
除此,近幾年來,余氏嬌得悉本報慈善基金專為幫助窮困華人家庭建設溫情屋、輔助貧窮病人醫藥費。她在街區內發現到貧困有需要幫助的場合,便到本報聯絡代為申請和協助辦理所需手續。透過她的熱心奔走,經本報查核情況屬實,登報呼籲各界讀者捐獻,已為當地貧戶解決了不少困難。已連續4年獲本報審核捐贈了4間溫情屋(本報贊助每間4000萬元,郡婦聯會也輔助1000萬元,另外她呼籲各界熱心人士贊助餘下的1000萬元以湊夠建房經費),以及多個協助醫藥費的場合。經余氏嬌的熱心奔 走協助,當地不少個貧窮場合,生活得到改善,病患者也恢復了健康重新投入工作。她對社群無私的貢獻實在令人敬佩,更值得我們後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