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革命”
20多年前,九龍江平原連續發生洪澇,許多基礎設施受到損壞。當地居民每逢洪澇季節都憂心忡忡,房屋、街道、醫療站,學校、稻田均受洪災影響而損失慘重。在這個背景下,武文傑總理於1996年2月9日簽署頒佈第99號《決定》,就九龍江平原農村地區建設和水利、交通發展作出了長遠和1996至2000年階段的5年定向,這決定為九龍江平原營造了一場“基礎設施的革命”,從以前的“避洪,矯洪”到了最後的“與洪共存”。數千萬億元獲投放於基建工作:街道、電力、學校、堤壩等工程上,目標是協助湄公河下游三角洲地區的居民與洪和諧共存。
然而,近5年來,洪水問題已克服,但又出現嚴重的乾旱和鹼水入侵,使得數十萬公頃的水稻和雜糧種植面積失收,數百萬人缺乏淡水。三角洲民眾受其所累,必須離鄉別井遠赴他方謀生。去年11月17日,政府就九龍江平原順應氣候變化問題頒佈了第120號《決議》。這獲視為落實九龍江平原人民因應氣候變化的迫切措施的“第二次革命”。
第120號《決議》為九龍江平原因應氣候變化、持續發展提出了各項整體措施,具體是,領土空間組織方面,形成各個具經濟、農業和基礎設施發展定向的生態社區,同時組織、發展農村都市和居民區系統,符合當地、每個生態社區的自然生態特點與具體條件;騰出排洪空間以確保人民的性命財產安全;善用發揮當地的潛力與優勢,以在全球化和融入國際經濟、特別是東盟(東協)各國及湄公河區域的背景下化考驗成商機。
協助農民融入“革命4.0”
向來,科學家們已告誡九龍江平原是備受氣候變化嚴重威脅的世界三大三角洲之一。尤其是在用水需求日益增加情況下,全區的上游水資源開發工作,以及將水流轉到其他河流區域一事已使九龍江平原水資源正面對嚴重考驗。另外,該平原的沉積層、沙泥與土壤以及水產盈利來源衰減的問題無論怎樣處理,還是無法逆轉趨勢,氣候變化和海水上升現象,比預告提前到來和深度影響。
由於區域地質結構造成的土地坍方,而主始俑者正是人們,如:大量開發地下水,或是在弱質地層投建基礎設施,導致原本地勢低矮的九龍江平原若每年下沉加大1-2公分,加上氣候變化的影響,在10年後,土地將會出現相等的鹹化面積!
各地政府和科學家們提出許多措施,以實施第120號《決議》,其中建議必須保持西區三角洲的“綠化”。芹苴大學副校長杜文西副教授-博士指出:“西區三角洲很久以前已經很‘綠化’,卻被我們破壞,如今惟有努力補救”!在過去一段長時間裡,九龍江平原擔負和完成了確保全國糧食供應的任務。
南芹苴大學校長、教授博士武松春表示:“很多跡象顯示九龍江平原如今已不再綠化,而是被沉浸在化肥和化工劑當中。這是我們為了急速獲得更多糧食所造成的後果。農民主要種稻,需要大量淡水。很多時候要送淡水給稻田被鹹化的農民。”
在氣候變化加劇的壓力下,科學家們得知政府減少效益差地區種稻的觀點後深表慶幸。教授博士武松春 認為:“能否保持西區三角洲的綠化,主要還是靠農民”,第120號《決議》可以說是為了九龍江平原順應氣候變化工作邁出的重要起步。 順應氣候變化是九龍江平原地方政府與民眾的長遠課題。同塔省委書記黎明歡告知:“目前必須幫助農民接觸知識。當工業4.0已經啟動,必須採取有效措施讓農民改變思維,接近新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