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天下午,我们沿着第三郡李政胜街152号巷子的弯路耐心地搜寻,才找到了武文让先生(64岁)的旧书修复店。他的店子相当宁静,面积不大,刚好够放那张书桌和20多年前从印刷厂老板那里买来并已经染上岁月痕迹的切书机。
40多年修复旧书
坐在木椅上,这位工艺师专心地操作着简单的工具,包括:针、线、胶、剪刀等。让叔那布满皱纹的苍老双手,在他拿起旧书时突然变得异常灵活。他小心翼翼地翻阅那些已经腐烂的书页,为它们“治病”。然后,轻轻地将书页整理成整齐的书迭,再巧妙地用结实的线将书脊缝合起来。
让叔是西贡本地人。从20几岁开始就与旧书为伴,对他来说这是一段漫长的人生,几乎占据了他人生的一半。望着手中泛黄的书,他若有所思地分享着自己与这份职业的缘分。那是70年代末,当时让叔还在读高中。他的好友一家从事为合作社装订书籍的工作。因为喜爱阅读教科书,所以他常去好友家中帮忙装订书籍,并藉此机会免费看书。久而久之,他把这当成是一种乐趣,并且爱上了这项工作。
根据作家范功论的《昔日美丽西贡》一书,1975年后,来自家庭藏书室的珍贵书籍被拿到第一郡自由街(今是崛起街)路边出售,较为普通的书则在黎利街与巴斯德街交叉路口贩卖。当时的西贡人虽然为两餐发愁,但仍然热爱书籍,有时会走到街边的书摊看看书。如果有幸认识书贩就能看得更久。让叔说,旧书的黄金时期是在国家统一后直到1990年代初期。那时,阅读纸质书籍的文化十分普及,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爱看书。购买旧书成为了书迷们的机会。那时候,几乎每所学校附近都有一家书店,而书店旁边通常还有一间租书店。
40多年的从业经验,给让叔有机会与西贡的所有书籍装订店合作。他仍然清楚地记得:“技术好的人一天能赚2元,新手则能赚1元。那时,我的朋友中有很多人也做旧书装订,这一带像是一个小社区一样。但随着城市的进步和文明,人们开始放弃这个行业,很少有人坚持下来。”
从1990年以后,互联网越来越发达,读者逐渐从购买纸质书籍转向在网上阅读。许多新书也出版较多。因此,纸质书变得冷清,人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省吃俭用去买好书,或者借书、租书了。然而,让叔仍然坚持自己的职业。他现在的客户大多是多年前的老顾客,珍视旧书的长者,或是拥有由先辈留下具有纪念意义的书籍的人。让叔不记得自己看过多少本书,只知道非常多。他最喜欢看文学、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谈到年轻时的梦想,他表示自己曾想考上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但由于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导致身体不佳,他放弃了进入大学的梦想。他平均每天可以修复2至3本书。视乎损坏程度而定,每本书的修复价格从5万到10万元左右。
永不言休
每本书,如果获得保护经得起时间的磨损,这就不只是巧手制作的产物,更是凝聚了工艺师心血的艺术品。
只要看一眼,让叔就知道这本书出了什么问题,以及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修复。根据书籍的情况,会有很多种不同的修复方法。旧书容易受到损毁,所以工艺师需要小心翼翼、细心处理每个细节。为了让书籍“重生”,修复过程必须手工操作,因为如果使用机械设备,书籍可能会损坏。让叔告知,他所修复的书都是几十年前的旧书,已经霉烂了。要想把它修复好,必须慢慢来,小心谨慎,绝对不能操之过急。
“你曾经想过放弃这个职业吗?”我们问道。让叔摇摇头说:“没有。我从小就爱书,怎么能说放弃呢?书能让我放松,让我慢下来。只要我还活着就会继续做这份工作。”
看到让叔仍然单身,我们好奇地问起原因。他笑着说:“除了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其余的时间我都留给了书。书是我每天的乐趣。回首这些年,我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但让叔感到难过的是没有后继人,年轻人对书籍也不太感兴趣。他透露,如果有人想学习修复旧书,他愿意随时教导。
要想追随这个行业,工艺师需要将“灵魂”融入每一件作品中,并且要有一颗热爱的心,而不是为了金钱而草草修复、匆忙应付。此外,细心和坚持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仍然有些人坚守着这个曾经养活他们的风靡一时的行业。这无形中帮助西贡保留了过去那份旧时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