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種到了正月初七初八的時間裡,就沒有什麼吃的食物招待客人的現象,對於現在的農村來說,是不復存在了!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年少時期的我,每年的春節過了除夕後出門拜年,都會將應走的親戚長輩家,在正月初八之前,把拜年的活動搞完。
記得那時節每一次出門拜年,父母親都會把事先準備好的拜年禮品,叫我提在手裡,步行前往應去的親戚長輩家。當年,拜年的禮品很簡單,每到一戶親戚長輩家,手裡提著的就是一包紅糖一包花根或一包雪棗兩個紙封子。客氣一點的,就是提著兩瓶“二鍋頭”酒和一瓶罐頭。拿去的罐頭大都是買的桔子罐頭,家景好一點的年頭,就是買的荔枝罐頭或鳳梨罐頭。當然呐,到輩份更高的親戚家裡拜年, 也有提去一包桂圓或荔枝和砍一斤豬肉兩個封子的。
歷來,中國有一個優良的傳統,講究禮尚往來。那時節登門拜年,沒有打發紅包的風俗,大都是回饋禮品。我每次在親戚長輩家拜過年,被留下吃過茶食吃了一頓飯後,親戚長輩就會禮節性地打發我回家的禮品。回送的禮包中,有的紙封子比我送去還要客氣一些。
可以說,在我年少的時代,儘管我老家的農村還不夠富裕,但鄰里之間和親朋戚友之間,在過了除夕以後,正月初八之前,相互串門,送個恭喜,送個祝福,互相拜年的風氣還是很濃的。
我十幾歲讀完中學後,走出校門後跟著泥水匠和木匠當徒弟,學過手藝,除了每年過春節期間,提著糍粑和紙封子禮品,上師傅們家拜過年外,還在正月初幾的時間,不帶禮品,空著手到鄉親們家拜年,送吉祥話語的情景。
那時節,鄉親們見我到他們家去拜年,都十分高興,喜得合不攏嘴。大家都是一邊有人在自家門前放著一掛小鞭炮迎接,一邊叫人散煙端出芝麻豆子茶或甜酒炒花生炒紅薯片兒等食品招待我。
我年少的時節,人們相處得非常融洽,通過拜年的活動,更進一步加深了感情,消除了隔膜。大家都生活在一種溫馨的世界裡。
如今,離我兒時拜年的歲月越來越遠了。人們拜年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也快捷方便多了,根本不要登門送上祝福,只要拿起手機,或打開電腦,給親人朋友、同學同事、戰友鄉親等,發一個祝福,拜一個年就可以了,但我覺得這樣好像缺少了一種親密感和一種濃濃的年味。我仍懷念兒時拜年的那種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