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同奈省各县乡农村,大部分都是祖籍广西钦廉四属的华人,由于世代务农,顺应天时、物候的周期性以及农业生产节律和生活习性,对华人传统节令习俗,仍保留浓厚的农业社会色彩。逢年过节,华人社区的市街,摆卖应节的烧鸭、烧肉、扣肉、鸡只、糕饼的摊档,人潮簇拥争相购买,很快就售罄。另外,一些不是经营户,每到时节就会做一些传统糕点如:白糍籺、粽子、年糕等……其中,祭祀圣品——发糕必不可少!或在自家门前、或在熙来攘往的路旁摆卖,不求利润、但求分享,这种潜移默化的行为,不知不觉就成为了传承华人文化的火种,让下一代认识并了解到哪个节日是用哪一种食品来过节。不仅如此,还把华人饮食文化融入当地其他族群的宴席,比如阉鸡、扣肉本是华人宴席的代表菜式,近年来京族同胞的宴席亦时有出现。足见华人每到一个地方都能与当地文明互鉴,融洽相处!
百节年为首,世界各地华人过春节流程大致一样,形式与称谓却各有不同。同奈农村华人,从腊八后到谢灶前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陆续到地方上的神坛社庙“还福”,香火弥漫、钟鼓齐鸣,一片腊鼓频催的景象。话说,广西人的“还福”就是还愿,因年初时到庙“起福”即祈福许愿,年终必须兑现承诺,与广府人“年头作福,年尾还神”的意义相同。而农村华人还愿地点大都是在当地社区的观音庙或关帝庙进行,祭品小至鲜花水果,大至备齐三牲供品,更隆重有整只烧猪,视乎当初的祈愿许诺而酬谢,祭拜之后鸡鸭鱼肉带回家,水果糕点则留在庙宇继续供奉神明。接下去的日子就是大扫除,打扫家居之外还包括清除园地的杂草,把果树充份灌溉,让整体都在欣欣向荣的状态下过新年。紧接着是办年货,其中少不了布置新年的装饰品,春联、挥春自不在话下,最重要就是贴门楣的“利是钱”,而这项贴“利是钱”的工序必须要在除夕当日进行,还必须是家里的男丁才能去做。
自家烹制食物是农业社会的特色,同奈农村华人制作糕饼种类特多,统称为“籺”,在万物匮乏的年代,人们尽量利用五谷的碎屑粗粮制成食品,不肯浪费一粟一谷,是农民对粮食的一种礼敬。包粽子、蒸年糕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主要糕饼,“年年包粽年年中”(粽、种谐音)寓意农作丰收;“年糕年高步步高”子孙快高长大,学业、事业步步高升的含义。围炉裹粽、蒸年糕是全家人最温馨的时刻,大家分工合作,浸米、磨粉、采叶,把所需的食材分类准备;尽管现在的农村已普遍电器化,但说到制作传统食物,人们还是乐意用柴火烹煮!这时,家里的长辈在户外一隅堆柴升起炉灶,一边做一边指导后辈制作的过程,同时也一边讲述祖辈艰苦奋斗的故事,传承的薪火就是这样围着这个熊熊的火炉一代接一代地点燃下去!
在一连串通俗的过年流程之后,法定假期将结束前一日,家庭里会办一顿“散年”饭,意谓新年假期已结束,子孙又要回到工作与学习的岗位从新出发;留守的家庭成员则继续投入园地勤恳耕耘,期待新的一年农作物有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