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任務
今年68歲、家住古芝縣中立上鄉的阮文努是退伍軍人,抗美時期曾在古芝地道參加戰鬥,受傷須切除肘下、耳朵和臉部外傷縫線,同時經歷被敵人囚禁多年之苦。祖國統一後,他與其妻吳氏起(也是榮軍)已完成抵抗外侵的任務,而接受創業和在自己的家庭正當致富的新任務。阮文努大伯記憶猶新地說:“戰爭後,我們所面對的是貧窮。”開始新生活時,他們夫婦什麼都沒有,連吃飯還要以鹽代替魚露。
他們白天替人耕地和割稻,晚上就忙著竹編、捕田雞及捕魚,幫補家計以養活7個子女。後來,他們積蓄租賃1500 平方米田地以種稻,但灌溉水量不足導致稻穀乾燥,全家要吃蕃薯飯。阮文努大伯認為:自從有東涌之後,許多家庭以及他們一家的生活翻身。
如何改善民眾的生活環境?這是為戰爭時期的死地搜尋答案的問題。本著古芝縣黨部、政府與人民的敏銳,已設法紓解羈絆和逐漸克服困難。人民有條件發揮自己的潛力,最典型是開挖東涌的工程。從1985年起,全長逾11公里的東涌開始將西寧省油汀水庫淡水灌溉古芝縣的1萬3500公頃田地,佔全縣耕地面積的42%。東涌獲視為“地面地道”工程,基本改變了農村及農民的經濟生活。
從此,本市地形最高的縣被喚醒。此前,阮文努大伯只種植1造稻穀,現在可以種植兩造稻穀、1造花生或其他作物。他們和其他家庭的生活日益穩定,可以養活子女和購買了2000平方米田地,成為小康之家。他們的子女都成長,有的追求學業,有的飼養共有100 頭乳牛。
取得長足進展
在抵抗外侵時期,古芝縣日夜受逾24萬噸炮彈攻擊,人均承受1.5噸炸彈。戰爭消滅了古芝縣的全部生態體系,但最大的損失是人命。古芝縣的逾1萬位烈士與全國各地的4萬5000位烈士英勇戰鬥及為國捐軀。然而,戰爭的毀滅性破壞無法使古芝縣居民的意志和精神屈服。阮文努大伯一家是奮發向上的模範之一。戰爭結束後,他與居民越過了一切損失、悲痛的難關,發展經濟、消饑扶貧和正當致富。須清除子彈殼和炮彈片才有土地耕種的古芝縣 已煥然一新,綠意盎然的稻田、豪華的工程項目和平安的生活。
古芝縣人委會主席阮友懷富表示:該縣於1995年(解放20年後)還有30%貧戶,但現在只有3%(本市的新標準,年人均2100萬元)。從以前的24家企業,全縣納稅未到10億元,現在共有2100家企業和該縣加入“上萬億元俱樂部”。全縣形成了6個工業區及工業 小區,為逾10萬人解決就業。從沒有技術基礎設施的“空地”,古芝縣迄今有1700條柏油路,近800公里的運河灌溉2萬5000公頃土地。目前,古芝縣是本市的農業生活重點地方,領先開展高新技術農業模式,每公頃田地的年均價值達近3億元,未來期間將開發共有7萬頭乳牛的優勢,打造“古芝鮮奶”品牌。
在社會文化中,全縣此前沒有學校,但現有100所從小學至大學的學校。古芝縣醫院共有300張病床,裝置現代化設備和在治療中應用高新技術,在十大醫院的輔助下成為了衛星醫院。值得一提的是,古芝縣率先制定贈送情義屋、溫情屋和清除茅屋的政策,成為本市首個發起消饑扶貧的一個縣,後來還推廣到全國。目前,該縣逾1萬7000個優撫民戶的精神及物質生活獲關照。阮友懷富主席說:“戰爭和解放42年後所獲得的亮點是人情。戰爭期間,古芝縣人民奮勇抗敵。和平時期,大家互相謀生、發展經濟和提高收入。”
風土人情和歷史傳統混合成為古芝縣的獨特靈魂。確定未來期間還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面對挑戰,古芝縣縣委書記張文統肯定:“本縣將繼續領先革新,集中建設建造與廉正政府和提高管理效果。每個黨員須以身作則,幹部與公務員盡心盡力地為國家及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