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可以实现8%经济增长目标 125家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企业和个人获表彰 决心完成公共投资资金融资计划 岘港率先建设新一代自由贸易区 范明正总理出席2024年第十九届国家新闻奖颁奖典礼 本月底务必为架构重组离职者支付相关资金 国会结束质询与答询议程 本市经济引擎蓄势待发 应对廉价商品泛滥的风险 平阳省上半年出口增近14% 民众无需更改土地相关证件 非现金支付取得突破发展 东盟与中国广东签约 7 项目累计超 31 亿美元 协助经营户开具电子发票 许多新政策于2025年6月生效 消费性电子产业致力把握绿色消费趋势

国宝受损—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警示

阮朝宝座遭破坏事件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阮朝宝座遭破坏事件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阮朝宝座遭破坏事件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不久前,一名男性游客翻越护栏,坐上正殿中央被列为国宝的阮朝皇帝宝座,随后高声喧哗、破坏,甚至折断了宝座左侧的扶手。直至片刻后,安保人员才将该男子制服。事件的视频迅速在网上流传,引发公众对此类破坏国家珍贵文化遗产行为的强烈愤慨。

这起宝座被毁事件,不仅是一场遗憾,更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对外开放古迹、展出国宝固然有助于公众认识历史文化,但同时也伴随各种风险--来自自然、时间,乃至于人为的威胁。事实上,过去已有不少遗迹与文物遭受无意识游客的破坏,例如在城墙乱涂乱画、攀爬雕像或古物拍照留念等行为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这座拥有逾百年历史、世上仅存一件的阮朝宝座,更无法置身于潜在风险之外。展示文化遗产,绝不等同于将其命运交付给参观者的自觉;相反,愈是广泛开放,愈应该预料到最坏情况以采取主动防范措施。

从积极角度看,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已迅速介入处理。顺化古都遗迹保护中心已与公安机关配合,及时处理事件。违规男子迅速被拘留,现场随即进行勘查,受损的皇帝宝座也已被转移至古物库房保存,等待专家评估后提出修复方案。这是对民族遗产自豪感造成重创的事件中可称为“亮点”的部分。然而,事后应对无法掩盖防范机制上的漏洞。尽管事故处理得当,但此事件仍暴露出令人忧虑的弱点--目前遗迹的安保力量明显不足,不仅人手短缺,专业技能也未经系统培训,难以应对突发情况。据悉,事发时在太和殿周边值勤的保安人员可能仅有一至两人,导致未能即时察觉并制止破坏行为。根据监控摄像头画面显示,该男子在宝座上持续喧闹及破坏超过一分钟之久。

实际上,顺化古都遗迹保护中心早前已坦言,现有的保安人力配置与需管理的庞大遗迹数量极不相称。这导致对违规行为的监控与制止变得格外困难。显而易见,若能配备一支规模更大、更专业且部署更合理的保安队伍,针对如太和殿事件般的破坏行为,将有更高的机率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加以制止。

除了人力薄弱之外,遗产保护工作中还存在被动等问题。目前不少遗迹的保安仅停留在维持秩序的层面,缺乏对异常情况的警觉与即时反应能力。他们尚未接受系统化训练,无法敏锐察觉潜在风险征兆,例如游客举止异常,或有人在禁区附近徘徊等可疑行为。在此次宝座受损事件中,男子翻越护栏后,曾在宝座上停留一段时间,进行破坏后才被带离现场。这段时间的空窗,暴露了现场安保反应的迟缓,可能是保安人员未持续监看现场,或场地缺乏自动警报系统以侦测闯入行为。不论具体原因为何,对于国宝级文物而言,这种延迟都是不可接受的。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一种观念偏差:重视“展示”的遗产,轻视“守护”的遗产。我们愿意投入数千亿元修复、美化遗迹,却未对相应的安全防护给予同等重视。以太和殿为例,历经3年修缮,阮朝宝座被庄严地置于大殿正中,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然而,在盛大开放的喜悦之下,恐怕鲜有人料到会有狂徒胆敢翻栏破坏国宝。当时的安保措施,或许仅止于“请勿触摸文物”的标示与象征性围栏。此次事件带来深刻教训:对于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须被视为同等重要。再华美壮观的遗迹,若缺乏坚实的“安全铠甲”,亦可能在瞬间遭到不可逆的破坏。

事件亦反映出现场保安人员与专责机关之间联系薄弱的问题。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与重要遗址,安全工作通常与警察或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有密切配合。相较之下,我国许多遗迹的保安人员常常是单打独斗,专业素质有限,且未能有效整合进地方安全体系。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人员往往应对不及,而公安或文化管理部门亦无法及时掌握资讯进行支援。这条松散的联络链使得文化遗产在关键时刻陷入安全真空。

发生于顺化的皇座被折事件,是一记严厉的警钟。为避免祖辈遗留下来的无价之宝再次在破坏行为面前“失守”,现在正是时候采取一系列有力且系统性的对策了。保护文化遗产是整个管理体系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尽管阮朝皇座遭破坏事件令人痛心,但也提供了一次及时的警醒,促使我们强化遗产的安全防线。从这次冲击中,我们期盼能够激发更坚决的行动,确保千年宝物得以安全保存,杜绝今日所发生的不幸事件再次重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