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每一个早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窗前,我们总能看见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憧憬。他们就像春天刚萌芽的种子,潜藏着无穷的可能,也寄讬着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孩子,是一个民族最柔软、却也最坚实的希望。
然而,在这个快速变迁、资讯爆炸的社会中,教育的样貌悄然转变。严师出高徒的时代渐行渐远,如今的教育强调尊重、包容与引导。在这个科技5.0的年代,手机与平板早已渗透孩子们的生活。有些孩子甚至必须边玩手机边吃饭才肯就座,这样的画面在家庭中屡见不鲜,也令人深思:我们究竟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空间?
在公共场合里,常可见孩子四处奔跑喧哗,影响他人,而家长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孩子并非天生懂得礼貌与分寸,他们是在生活的点滴中学会什么是尊重、界线与共处。若父母选择沉默,便是默许;若社会选择冷眼,便是放任。
餐桌,是家庭教育最朴素也最重要的场域之一。当教孩子入座后,等长辈动筷才开始用餐;教他们不挑食、不敲碗、不翻菜;教他们正确握筷、端坐用餐、吃饭前骄人吃饭。这些看似细琐的习惯,却一点一滴地雕琢着一个人的修养。即使日后身处高堂广厦,若能举止有度、谈吐有礼,便足以让人一眼看出:这是一个被好好教养过的孩子。
有时候,客人来访,孩子却不知要打招呼,而长辈也默不作声。殊不知,礼仪教育正应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开始教导。教育,从来不是一场高声怒吼的压制,而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陪伴与引导。当我们无法再用棍棒改变孩子的行为时,更应学会用爱与智慧去感化他们的心灵。
但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讲求智慧与分寸。古人有言:“爱子七不责”,孩子哭闹时、病痛时、饭桌上、睡前、当众、节庆、恐惧是和懊悔时,皆不宜责骂。这并非纵容,而是保留一份教育的温度。孩子情绪不稳时,如风中之烛,一句重话,便可能吹熄他心中那一点光亮。父母真正的责任,是等待适当时机,心平气和地开导。
社交礼仪,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他们是否主动问好、是否懂得奉茶递水、不插话、不炫耀,这些都是需要时间与教导的成果。遗憾的是,在某些家庭中,尤其是物质充裕者,这类教育反而被忽视。孩子衣着华丽,言行却粗鲁任性,教养因此成为被财富掩盖的空白。真正的贵族气质,不在衣着,而在行止;不在金钱,而在修养。
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华人家长渐渐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他们不与子女说华语或粤语,也不鼓励孩子学习华文,认为只有英文才值得重视。结果,许多华人孩子已经听不懂、也不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这样的现象令人心痛。语言不只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根,是身份的印记。教孩子说母语,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尊重,更是为他们未来增添一份竞争力。语言的丧失,是文化的断裂,而这样的断裂,是从家庭开始的。
其实,以上种种问题,最终都回到家庭。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态度品格,无声地塑造着孩子的世界观与行为模式。如果父母总在孩子面前低头滑手机,又怎能要求孩子不沉迷虚拟世界?如果父母不守信、不守时,又如何让孩子学会诚实守纪?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用心耕耘、用爱灌溉。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尊重、在关怀中成长、在礼仪中懂得谦和。让他们拥有根,也有翅膀;既能承继文化的厚重,又能飞翔于自由的天空。因为,他们是明天的光。他们将照亮未来的世界,也映照出我们今日教养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