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病人而奮鬥
大水鑊醫院人工腎科的楊全忠醫生進入透析室來到阮氏紅的病床。阮氏紅是楊醫生在人工腎科的長期病人之一,每週要到醫院接受血液透析3次。正是楊醫生與醫護人員的奉獻精神已使病人感到如在自己的家一樣安心。
在人工腎科工作了9年,看見並理解疾病併發症對病患者造成的痛苦,楊全忠醫生便著手研究,在治療工作中結合古傳醫學。因此,許多人減少了併發症。楊全忠於市醫藥大學畢業並選擇來到大水鑊醫院人工腎科工作的那天,很多人都勸喻:“那個科有什麼好做的,一段時候後就手技生疏了。”最初聽到這些話時,楊全忠也很難過。但本著對工作的熱愛,全心全意地為病人服務,他開始鑽研科學,提出許多有效的治療方案。
就如在治療急性中毒、報告一系列急性對乙酰氨基酚中毒中採用吸收透析技術項目,以及要接受血液透析的末期慢性腎衰竭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治療中的Elbasvir / Grazoprevir方案有效性評估項目。這些項目有助於提高要定期進行血液透析的末期慢性腎衰竭患者在治療HCV病毒肝炎中的成功率。從而為病患者打開接觸比腎臟移植更好的最佳治療途徑。
不僅在專業方面領先,楊全忠醫生作為第二內科的黨支書,還發起了許多活動讓各科的團員一起參加。他告知,許多朋友起初都會膽怯,但當看到他全程負責,之後合理地給每人分工時,他們便主動參加。如今,似乎已成為一種常規,在需要時,各科的團員又踴躍參加。
關懷病童
在第一兒童醫院消化科中,病童及其家人每次上廁所都很方便。雖然是共用衛生間,但乾淨通風。在該醫院照顧女兒的陳清玉表示,她進入衛生間時聽到有音樂和細心的提示感到很驚喜。在盥洗盆上有一瓶肥皂,旁邊有洗手指引以及保持衛生的生動圖像宣傳海報。尤其是綠色的花草讓這個地方更加通風。
這是消化科的周素鴛醫生與該科團員發起的“智能洗手間”創意。至今,該項目已為病童帶來了便益。周素鴛醫生告知,瞭解病童及其家人很害怕到醫院廁所的心理,所以她和同事展開了這個項目。除了為孩子創造設施外,提示保持衛生的自動感應鈴也是有助於病童家人提高公共衛生意識的方法。
作為在兒童醫院工作的年輕醫生,周素鴛醫生透露,自己剛入行時感到很大壓力,因為不僅要照顧病童,而且還必須穩定其家人的情緒。於是她閱讀書籍並參加父母心理學課程,從而知道如何更詳細地解釋孩子的病情,以讓家人不必擔心。每次診病時,她都讓病童感到舒適、友善和開心。有時給玩具,有時引他們笑。這不僅讓病童開心,而自己每天上班時都感到幸福◆
楊全忠醫生表示,在1955年致衛生幹部會議的一封信中,除了向醫療團隊致予務實的叮囑外,胡伯伯還提到醫學必須以科學、民族和大眾為基礎的原則。胡伯伯還建議醫護人員應注重研究中西醫結合療法。謹記胡伯伯的教誨,除了在專業方面奮鬥外,他還瞭解中醫以在需要時為患者提供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