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本市财政预算收入逾58% 新闻媒体机关对重组提案提意见 协助越南商品进军美国市场 本市将迁移河涌与沿岸住房 国家主席出席海防市投资促进会议 纺织品成衣部门上半年出口近220亿美元 政府总理范明政接见日本丸红集团总裁 促进并扩大腰果新出口市场 DKI瞭望台续谱不朽英雄赞歌 西贡新港引进12台高技术起重机 国货地位提升与出口猛增 拟对土地法律政策加以调整补充 正确决策之初步成果

“庙街王子”心归处:尹光与堤岸的不解情缘

多年来,堤岸的街坊经常看到从香港回来省亲的华人越侨歌手尹光在一些公共场所出入,他也曾两度在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办过两场演唱会,以歌声回馈这里的乡亲。虽然离乡别井超过半个世纪,但他对堤岸的情感依然不变。

尹光(左二)接受笔者赠送拙著《西堤的见证》。左三、四为爱华酒楼老板吕建国和关漪旋夫妇。
尹光(左二)接受笔者赠送拙著《西堤的见证》。左三、四为爱华酒楼老板吕建国和关漪旋夫妇。

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战乱时期,为逃避伪政权抓兵,西堤不少家庭环境富裕的华人都想方设法让家中的适龄男丁要么出国留学,要么就偷渡(盖仓)到香港去躲避。1969年底,正当大家准备迎接元旦来临时,是年26岁的尹光挥别家人踏上了驶往香港的巴拿马大轮船,这一走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捩点,也成就了他的梦想。

尹光原名吕明光,是堤岸的第二代华人,其父亲吕泽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广东鹤山来越南创业。在初期的艰难岁月中,吕父靠着不懈的努力和坚韧的精神,逐渐在堤岸扎下了根。他从最初的打工仔做起,然后当上小商贩,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慢慢积累了财富,并转向投资溜冰场、美艺、美发等行业,同时与朋友合股开了豪华戏院、大光戏院等。因为投资娱乐业,使尹光有机会接触到粤剧(大戏),跟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份不谋而合。

小时候尹光住在大光戏院侧面的房子里,家里装了连接戏院播放电影系统的直播音箱,那时候的戏院除了上映粤语残片外,更多的是粤剧,所以听着粤曲长大的尹光耳濡目染,从小就爱上大戏。但父亲经商,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继承父业,因而极力反对他涉足梨园。可是父亲的威严也阻挡不了他对大戏的追求,七岁那年私下跑到“五指灯”附近的何三郎音乐社去学唱粤曲。粤剧迷的母亲虽然知道孩子爱上这门艺术,但爱子心切,对此不闻不问。此期间,他们家经营的戏院前后邀请了何非凡、新马师曾、阮兆辉、文千岁、周海棠等香港粤剧老倌前来登台,这些老倌都是尹光的偶像,特别是何非凡。他非常珍惜这些机会,每次看演出,他总是早早地守在后台,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上妆、练声、换戏服。那种庄重而神秘的仪式感深深吸引着他。每当锣鼓响起,戏台上水袖翻飞、唱腔婉转,他便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所有现实的约束与父亲的严厉都被抛在脑后。老倌们偶尔注意到这个满脸崇拜的小男孩,也会笑着教他一句唱词,或者点拨一两个身段。他将这些视作无上的荣幸,暗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也要像他们一样,站在聚光灯下唱响属于自己的粤曲。

拥有唱曲天赋的他,在何三郎音乐社的栽培下以及有机会观看来自香港的老倌演出,加上自身的努力锻炼,十一岁那年,尹光首次在亚东酒楼的舞台上演出《洛水神仙》节子戏,自此他成为梨园的一名童星。成年后,他常驻堤岸同庆酒楼早市演出,偶尔也为“堂会”(各类喜宴)表演助兴,同时也协助父亲管理美艺店,生活过得非常充实。然而,好景不常,战争越来越激烈,美伪当局对适龄男丁抓兵也越是猖狂,有次他被捉去了,但父亲想方设法把他弄了出来。为逃兵役,1969年底父亲让他“盖仓”去了香港。

抵达香港初期,尹光也尝试在酒楼和餐厅当过工人,但出身豪门的他又怎么受得这种苦差呢。于是,他转向唱歌,可是当时香港的粤剧市场开始走下坡,取而代之的是华语歌曲的兴起,但他的华语发音又不标准,所以难以在这方面大展拳脚。为配合当时香港娱乐圈节目搞笑形象,尹光将班本(粤曲大全)里的粤曲改编成小曲,充分表现出他多才多艺的一面,开创并发扬了香港的小曲文化。该节目令尹光的知名度大增,后来更推出了第一张唱片“十四座”。尹光还演唱粤语流行曲诙谐鬼马、讽刺时弊,充分代表了香港七八十年代本土大众文化。那时候香港庙街的小贩从街头到街尾都播放他的歌曲,因而有了“庙街王子”之称,这并不是许多人所误以为他在庙街“卖唱”而得名,因为他根本没有在庙街卖昌。

尹光1987年首次回越南,由于越-港来往便利,他在越南落实革新开放政策后经常来往于两地,一方面探亲,一方面做些小投资。虽然离开堤岸十多年,但这里的一景一物对他来说是如此的熟悉,过去的一切依然记忆犹新。尹光昔日的另一间房子紧靠着巴迫街市-阮廌街路口,所以他小学就读于斜对面的崇正学校。这一带是堤岸最为热闹的地方,穗城会馆婆庙和义安会馆借富庙不但为堤岸的独有文化添加色彩,会馆的活动给附近街坊带来许多回忆。尹光至今仍念念不忘小时候华人同胞争先恐后到借富庙“借富”的盛况;还有年卅晚善男信女彻夜到婆庙拜神的人山人海景象。当年看到同龄的孩子于春节期间在借富庙内派“财神”,他也学人家在小红纸上写上“财神”二字拿到借富庙去派,换取香客的小小回报。他说,以前堤岸的腊月年市非常热闹,卖年货的摊子从陈兴道街B段一直延长到西贡去,持续一个多月。

堤岸,对尹光来说有着磨灭不了的情怀。这里是他童年的乐园,也是梦想启航的地方。街角卖糖水的小摊、巷尾传来的粤曲声、戏院楼下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都深深烙印在他心底。每一条熟悉的巷弄,每一块斑驳的墙砖,仿佛都藏着他学唱时偷偷练功、被父亲发现后挨骂却仍偷偷溜出的影子。尽管后来辗转漂泊,离开了这片土地,但每当听见锣鼓初响、丝竹声起,他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间破旧却温暖的音乐社,还有戏院灯火辉煌的夜晚。堤岸不仅是他成长的见证,更是他艺术生命的源头,是他一生都放不下的根。因此,在海外漂泊了大半个世纪,他一直希望能够与香港的电视制作单位合作拍摄推介越南,特别是堤岸的节目,让世界各地的华人观众认识自己的家乡,可是跟许多单位谈过都没有结果。今年上半年,《坚返乡下》节目终于让这位年过八十的堤岸游子圆了梦。

最近,尹光值回来堤岸度假,在老街坊——爱华酒楼老板娘关漪旋的安排下,笔者有机会跟尹光共用午餐,并聆听他讲述其演艺人生。期间,笔者深深地领会到他对堤岸的特别情怀。虽然在香港生活的时间比堤岸长,但这里的一切仿佛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街头巷尾的味道、人情味、甚至戏院旧日的锣鼓声,都仍清晰如昨,有些情怀,真的从未远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