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华文《西贡解放日报》的缘分,可以说是从我姐姐开始。我大姐在80年代是本报的文友,是时任副主编陆进义老师的学生。我经常看到父母拿着报纸边看边笑,还拿报纸去与街坊邻里分享。原来是我大姐的作文被刊登在报纸上。当时年纪小小的我就觉得大姐很厉害。
1999年,华文《西贡解放日报》刊登招聘记者、翻译的启事。当时已经在一家食品公司当文员,我考虑很久,直到看到通知应聘者去面试我才送简历,所以我应该是最后一个投简历的人。就这样,我与报社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缘分一说就20多年。
还记得,那一期招聘我们一共10人被录选。进入报社工作初期,我主要是负责翻译工作。对于新来的翻译,各位编辑都很热情、仔细地指导、修改我们的稿件,让我们翻译水平很快提升。与我一起进入报社的同事,尽管迄今有的已离职、退休,但我们都成为了知己。非常珍惜这份缘分让我们走在一起。其中,有位同事在报社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就移民美国,她后来回国曾多次到报社找我,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联络上。直到2023年回国,她又来到报社找,她有留电话给发行部同事但我打不通。改天她来报社买报纸,刚好碰到我骑车进报社,我们终于重逢了。所以说有的友情真的很奇妙。
在报社3年后,我有幸获得报社保送到北京留学,学习汉语言文字专业。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回国后更好地为报社服务。在当编辑过程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执行编辑临时请假,请我代班。完全没有经验的我第一次要负责第一版时事新闻的选稿、排版工作,一时不知所措。还记得,最后那天整个第一版的版面只有一张照片。现在想起,可能那一天是本报有史以来版面最不好看的一天。
还有在当执行编辑过程中,让我毕生难忘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居家办公。2021年4月底面对全国爆发的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为了减少接触的交叉感染危机,报社在5月中旬开始尝试视讯会议。到6月1日,报社领导决定让编辑部居家办公,尽管知道一切并非容易,为了人身安全多位编辑都说试试看。
华文《西贡解放日报》是在毫无准备情况下,利用各自员工的设备正常运作,在2021年6月3日就发行了第一份90%工段在家完成的报纸。这是本报创刊50年来首份在家办报的报纸。这一事件值得写入本报的发展史页。因为,连我们也万万没想到会有在家办报的一天。通过这次在家办报经历,发现其实很多环节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同事们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方式,办公时间缩短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报社的数字化进程,驱动着办报的变革。
走过50年风风雨雨的华文《西贡解放日报》纸质版也无法逃过新媒体的冲击。本报适应全球媒体业发展大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势而为、华丽转型,近年来推出了电子报、脸书、抖音、优兔等新媒体矩阵。
难以置信,一场疫情也加速了越南纸媒的消亡论,纸媒产业一晃眼走进寒风萧瑟。站在这历史时刻,“报人”心境又如何?从事新闻工作26年的我,可以说是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报人”赶上这样的历史时刻,在一线亲历转折,直接目睹产业缓缓消亡的每个瞬间。人生有起有伏,产业有雕敝有兴盛,默默中感知时代发展之中的残酷和虚无。
纵然,无论是做纸媒还是新媒体,50年筚路蓝缕,初心不改,一代代华文《西贡解放日报》的新闻工作者以笔为犁,在记录华人群体的人生百态、本市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刻进了历史行进的辙痕之中,绘就了一幅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历史画卷。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让我们接续昨日的荣光,开启明天的希冀。
值越南革命报刊日100周年之际,特此感谢广大读者长期以来对本报的支持与厚爱,感谢有你一路相随、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