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行发展生态工业区
据市出口加工区与工业区管委会(HEPZA)透露,从1990-2000年代起,本市已构建出口加工区和工业区系统,在工业发展及出口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部分现有工业区仍沿用传统模式,基础设施尚未同步升级,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新标准。因此,向生态工业区模式转型,使企业能够使用清洁能源并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已成为必然趋势。
按2021-2030年与2050年愿景规划,本市将新增14个工业区,总面积达3833公顷。其中,位于平政县的范文二工业区占地668公顷,获规划为生态工业园区示范项目。此外,现有的新造工业区和协福工业区也将按照具体路线图进行绿色化改造,并配套财政、技术及法律程序方面的支持。
本市正在试行生态工业集群模式,鼓励工业区内企业建立共生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循环利用原材料并统一处理废弃物。这模式是一项突破性举措,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为企业开拓绿色金融、优惠信贷及国际市场创造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协福工业区正在由胡志明市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配合打造为典型生态工业区。初步结果显示,其在2020-2023年间对国际标准框架的符合度已从44%提升至76%。在2028年前,本市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更多工业区。
市出口加工区与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范青直告知,本市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50%现有工业园区转型为生态工业区,同时构建循环工业生态系统,以实现环保友好并具备全球竞争力。HEPZA指出,各企业均对生态工业区模式有浓厚兴趣,并表示如果有明确的法规及指导方针,他们愿意积极参与。
从企业角度来看,胡志明市橡胶-塑料协会主席阮国英认为,当前绿色化生产已不再是压力,而是推动企业优化运营、提升产品质量的动力。许多企业已投资太阳能发电或采用可回收原材料以达到绿色标准,从而使产品更容易进入欧洲等挑剔市场,并以更高价格销售。
首个“零排放”工业区模式
在发展生态工业区模式的同时,本市正于市高新科技园区(SHTP)推进“数字-绿色”转型提案,旨在打造全国首个“凈零排放”工业区模式。市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黎国强副教授、博士表示,该提案的突破之处在于以到2045年实现“凈零排放”目标为指引,重塑包括数字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创新革新与区域联动等在内的各项支柱。预计该提案将于本月向市人委会提交审批。黎副教授、博士告知:“作为先锋使命,这模式正是可推广至全国400多个工业区的示范。”
市国家大学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阮红军副教授、博士强调,该提案将有助于实现越南在气候方面的承诺。然而,目前市高新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仍存在诸多限制、尤其是电力使用以及创新革新生态系统方面。为解决上述问题,市高新科技园区须建设共享基础设施系统,如废物处理厂、回收设施以及服务于整个园区的能源交换网络。应大力投资废物处理技术、回收技术与可再生能源,以优化资源利用并减少排放;同时推动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迈向封闭循环、可持续的工业生态体系。
范青直副主任表示,应建立统一的法律框架,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并营造透明的投资环境,以鼓励企业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专家们认为,若要成功而高效地推进工业区“绿色化”,亟需国家的支持政策。具体,应为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土地租金与贷款;赋予工业区主动提案、独立获取专项扶持资金的权利,从而吸引绿色企业进驻,构建同步统一的绿色工业区模式。此外,银行系统的参与也极为关键,通过简化评估流程、缩短放款周期并推出切合实际的绿色信贷产品,将有助于企业和工业区高效、可持续地迈向绿色转型◆
淘汰污染项目
在近期会议上,市人委会副主席武文欢强调,若不改变当前的工业发展模式,本市将难以承受其带来的负担。我们优先发展新一代工业区,设有环保、节能、应用高科技条件,并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大、污染环境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