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上10年前,报纸似乎是这座城市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依然如此。胡志明市被视为全国最热闹的新闻中心之一,汇聚了众多报社和成千上万的记者与通讯员。
我曾听过一个关于胡志明市市民读报的有趣观点。那就是历史塑造了这种文化特色。从古时候开始,来自四方的人们到这里开发、创业。在这一过程中,资讯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需求。社区需要资讯来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掌握时事,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以便交流、讨论生计、合作经商;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最初“身在异乡”的生存风险。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渐渐成为了一种“生存法则”,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文化。
怀念卖报纸买黄金的日子
当前,仍有一些路边的报贩坚定地留守这个行业,他们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还因为对文字和报纸的深情厚意。他们是见证过时代变迁的人,也深知报业生活的起伏。
近30年来,位于第三郡奠边府街角由德叔(74岁)与妻子芽姨(70岁)经营的报摊已成为本市读者的熟悉地点。德叔忆述:大约在80年代,报纸非常畅销。每天早晨,他和妻子分头去各大报社取报,然后从早上4时就开始摆摊。尤其是在周末,买报的人排长龙,连城管队都要出来协助。那时候,夫妻俩甚至还得亲自帮报社装订报纸,因为报社人员忙不过来。当时,奠边府街、阮廷照街,还有李正胜街,人们常开玩笑称之为“报纸街”。沿街的报摊数不胜数,这还未提到那些四处流动的小贩了。一些著名的报纸常常要抢购。夫妇俩从经营报摊的利润甚至还能买到黄金呢!
提到报纸的黄金时代,德叔不禁流露出一丝怀念。以前,每天夫妻俩能卖出上千份报纸,如今只有上百份。至于一些杂志和周刊,由于成本高,买的人很少,经常亏损。有时他劝妻子别拿这些来卖了,但她不愿意,宁亏勿缺,怕有客人来问而没得卖,会让她感到难安。
对于仍然坚持这个行业的原因,德叔告知,他们夫妻俩没有孩子,兄弟姐妹都在外地打工,所以他们从卖报中寻找快乐。妻子喜欢和客人聊新闻,有时聊得太投入,甚至忘了收钱。说卖报还能买到黄金,可能难以置信,但事实上报纸曾经有过那么一段辉煌灿烂的时期。虽然现在买报的人已经不多,但喝着早晨的咖啡,慢慢品读报纸,已经成为了市民一种有趣的文化习惯。
55岁的武雄文(家住富润郡)把车停在德叔的报摊前买报。他是这里的老顾客,多年来每天都骑车走几公里来买报纸。他告知,从年轻时就习惯看报纸了,虽然现在孩子给他买了手机,但他很少用。读报不仅仅是为了跟人聊天,还是为了让自己不被时代淘汰。
报纸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每天清晨,黎文雄(55岁,家住第三郡)都会在经济大学校门口摆摊卖报。他表示,20多年来,他有很多熟客无论天晴还是下雨,每天都会很早来买报,所以他必须准时摆摊。雄叔的报摊上摆满了各种报纸和杂志。除了最新的报纸,他还贩售一些旧报。雄叔有一项非常有趣的“特殊技能”,只要从远处看到或听到车喇叭的声音,他便能识别出是哪位客人,会购买哪份报纸,数量多少。
雄叔坚信,虽然如今报纸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但它永远不会消失,新闻业也不会停止发展。因为无论社交媒体再怎么发达,都无法完全取代报纸。雄叔认为,报纸上的信息是经过筛选的,并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能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电子报当然必须存在,因为它能迅速提供即时资讯,满足读者对声音、影像、视频的需求。我们不应该把报纸与电子报相比较,因为两者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新闻生态系统,并推动新闻业的不断发展。胡志明市被视为全国最热闹的新闻中心之一。几十年前,本市的报业就已经多元且充满活力,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报业必定会更加蓬勃发展,带来更新颖的写作风格和报导方式。不仅仅是新闻业,所有行业都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任何事情都需要与时俱进。现在除了读报纸,他还经常阅读电子报,浏览社交媒体……以便丰富信息来源。
雄叔表示,他向来都鼓励自己的孩子阅读报纸,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手机和游戏上。不是只有从事脑力工作的才需要读报,即便是从事体力劳动、街头小贩的人,也应该读报,这样才能为自己“积累财富”。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不掌握和控制信息,那么信息将会反过来控制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