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時光最初的那本票據,讓心回溯母親習慣性的清嗓揭開了黎明,身材瘦弱的她為了給孩子們增加營養,緊緊攥著粗刀把,在厚厚的砧板上切、剁、片出了一派煙火人間;在北方的冬天,父親要裝煙筒,搪爐子(和好專用的清灰覆上爐膛,稍待片刻,點上火,等火旺了,就可以做飯了),拖煤基(所謂煤基是把煤末子和黃土按比例用水和勻,用模子攤成大小、厚度適當的塊,以備燒火取暖用),他將木柴削劈成二尺長短,堆放得整整齊齊。父親每次勞作總是忙碌得滿頭大汗,但摘下線手套,他的手背卻如同微觀下乾裂的土地,粗糙的皮膚紋路中不乏細小的血口子。
對此,父親不停揉搓自己的手掌,憨憨笑著,可他眼睛裡分明有一簇簇火苗在跳動,彷彿一個字最原始的形象表達:因火生“孚”洠。於是,火歡快燃燒的過程中,柴禾發出嗶嗶啵啵的脆響,炊煙終於脫穎而出,慢慢升騰起來,龍飛鳳舞開始書寫嶄新的一天。
日復一日,嫋嫋的炊煙寧靜地穿連起了人世間樸素的情感,充當著大自然的信使。以前,只要鄰居家沒有炊煙,母親便心生惦念,拿兩枚新雞蛋與自己醃製的小鹹菜,前去叩打門環,噓寒問暖。一直到後來,我們住進了高樓,她還是會通過換氣扇與抽油煙機的動靜關注他人,因此母親的鄰里關係一直相處得很融洽。
炊煙起,起鄉愁。炊煙是母親一聲聲悠長的呼喚形成的雲朵,陪伴我異鄉漂泊的路;是父親深情凝望的眸光,源源不斷為我輸送豐富的精神給養;鄉情是風箏上柔韌的線,輕易拴住了遊子們的心。
炊煙起,起悠思。還記得學生時代的那一場篝火晚會,炊煙後面每一雙熠熠生輝的眼睛都是天上最美麗的星星,每一張朝氣蓬勃的面龐都是歲月中最生動的表達。我們在炊煙中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未來虔誠問好,我們在炊煙的見證下心手相牽;還記得工作後的那一次次野炊,自無煙爐飄出的食物香味還是為我們帶來了關於炊煙不滅的記憶。
如果說楊柳含煙、風雪夜歸人時,家鄉的炊煙是一幅幅水墨丹青,那離開家鄉後,能夠與炊煙再度相守則是水彩、油畫等技法的自然轉換,那些畫面終將成為一本本時光票據的扉頁,而炊煙收集的票根所衍生出的溫暖與力量,將引領我們繼續奇妙、難忘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