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世界報》網站報導,在第一波疫情達到高潮時,歐洲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而德國的局勢則相對較好。在美國,一些人認為特朗普應該學習默克爾的危機應對能力,視德國為抗疫榜樣。即使是在面對第二波疫情中,有紀律的德國人似乎也更好地控制住了疫情,而西班牙、法國和比利時等國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但在12月末,數據則揭示了不同的一面:在英國脫歐後的歐盟最大五國中(人口佔歐盟三分之二),德國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排在意大利、波蘭、法國和西班牙之前。
儘管德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總數少於其他歐洲國家,但從死亡人數佔本國人口的比例看,德國卻在歐盟大國中排名第三。並且德國還是這些國家中唯一日新增死亡人數上升的國家。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瑞典一直是歐洲唯一一個不採取嚴格防疫措施的國家。該國不實行封禁、無口罩配帶令,商店營業、學校正常上課。當局寄希於民眾獲得群體免疫的能力。在今年夏天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瑞典模式或許是正確的方法。但瑞典並未獲得“群體免疫”。近日,該國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數已升至歐洲第一名。現在,瑞典政府同樣制定了疫情規定和禁令。自平安夜起,將對餐館和商店的客人人數設置上限,乘用交通工具將須佩戴口罩。
在第一波疫情潮期間,很多人都對東歐國家的反應感到驚訝。捷克是歐洲第一個執行口罩令和封禁的國家,波蘭和斯洛伐克也採取了非常嚴格的防疫措施,其取得的效果也明顯好於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其他國家。政府的干預、民眾的紀律性和對經濟衰敗的恐懼,在人們看來是第一波疫情潮成功防控的原因。但第二波疫情潮來臨時,東歐國家沒有再複製第一波疫情期間的成功,且恰恰相反。
這些歐洲國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面對是否再次採取嚴格措施時,都表現得猶豫不決,因為嚴格的封鎖令將嚴重影響到民眾的生活和經濟。此後由於擔心本國相對薄弱的衛生系統不堪負荷,所有東歐國家都採取了嚴格的封鎖措施。雖然疫情得到了控制,但猶豫也付出了代價:死亡病例數在第二波疫情潮期間急劇上升。
2020年初的幾個月,歐洲一直都在為正確的疫情防控措施爭吵,究竟是意大利或法國嚴格的封鎖禁令正確,還是瑞典的自由放任模式奏效;亦或是德國找到了一條折中的辦法?一年以後,歐洲在經歷了兩波疫情潮後必須承認,與基本上已經不存在第二波疫情潮的亞洲相比,歐洲幾乎找不到抗疫贏家,亞洲國家對疫情的反應更加果斷、採取措施更加持續。
抗疫成功的秘訣在於,歐洲必須迅速制定嚴格的限制措施,提高檢測頻率,對患者行動軌跡持續追蹤,包括使用智能手機和其他追蹤系統,但由於歐洲數據保護的規定,這尚無法實施。此外,歐洲很多國家仍然還有政治層面的問題需要解決:民眾長期不佩戴口罩、檢測規模小、衛生系統人力少。
經歷過第二波疫情潮之後,歐洲仍然沒有能夠持續地汲取教訓,大多數國家在秋天再一次失去了對疫情的控制。歐洲應該總結經驗,而非僅僅等待疫苗到來。然而,仍有兩個歐洲國家成功地擺脫了兩次疫情潮的影響,其抗疫戰報接近亞洲國家。這兩個國家是挪威和芬蘭──歐洲大陸人口密度最低的兩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