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需品走俏
現在光顧本市各商業中心,一般人的想法是“賣家數量超過買家”,儘管一系列 國內外品牌爭相推出減半價 活動。在不少零售街市,大 多數非食品攤因生意清淡而要暫停經營,只有鮮活食品受歡迎。
各家超市的客人數量還好,但購買力集中於為每日需求服務的必要糧食及食品類。據MM Mega Market連鎖超市的初步統計顯示,必要糧食及食品類的平均銷售增約6%至7%。與此同時,非食品的商品類銷售同比下降,如廚具、家庭用品、服裝和鞋類等。市商業聯合合作社(Saigon Co.op) 經理杜國輝認為,Saigon Co.op 旗下零售系統迄今的購買力下降約10%,其中,座落在43個省、市的超市因不同原因而銷售量嚴重下降。
據本市工業生產、商業與進出口情況的《報告》顯示,7月份的商品零售和消費服務營業額達約104萬零660億元,同比下降5.8%(其中,商業增2%,住宿和飲食服務下降36.1%,旅遊下降95.5%,其他服務下降4.4%)。今年前7個月,商業服務營業額達約718萬1330億元,下降3.8%。其中,商品零售(增長的唯一服務業)營業額達約463萬4460億元,增8.2%(同比增14%),在商品零售與服務營業額中佔64.5%。
某市場研究專家認為,購買力受疫情再次爆發的影響,現在的情況還好,但到下個季度可能會更嚴重。主要原因是從4月至6月的失業率連續上升,最多是在各家民營企業、FDI企業和收入2000萬元以下的員工,有逾30%員工擔心失業。九成因擔心而立即節省開支,從4月起的平均開支百分比連續減少。除了民戶之外,80及90年代出生、收入較高的未婚青年也勒緊褲帶。消費者節省開支的心理較明顯,故市場銷售難以達到經銷商所希望的增幅。
購買廉價商品需求增加
平盛郡某電信公司會計陳芳草透露,從疫情爆發至今,他們夫婦輪流在各家超市或展銷會購買促銷商品,這樣可以節省開支。從服裝到家庭用品,尤其是鮮活、加工食品等必需品都等到大減價才敢購買。此外,民眾的消費習慣也有改變,由購買企業商品改為選購各家超市個別品牌的產品。陳芳草計算,個別品牌的產品促銷時,價格比企業商品便宜25%至30%。例如:Co.op Selec品牌(Saigon Co.op的個別品牌)、重量500克的乾米線是1萬8500元,相當於Safoco 品牌商品價格的三分之二(重量400克的價格為2萬3500元至9萬5000元,視商店而定)。她說:“食用時,我喜歡較乾的米線,但各人有其所喜愛,但 若相信廠商和商品價格便宜,我迄今仍優先購買個別品牌的產品。”
據市企業經營研究與輔助中心(BSA)的分析結果顯示,大多數商品市場份額分為廉價(佔5%至20%)、中價(佔50% 至70%)與超廉價。該市場份額是沒有品牌或品牌沒有聲譽的商品,消費者只關注廉價,質量一般就行。今年第二季度,市場見證超廉價的商品市場份額突飛猛進。若干快速消費品在城市與農村3位數增長。廉價商品市場份額的增幅也達10% 至30%,視不同行業而定。
值得一提的是,消費數量並沒有增加,甚至還減少,只是消費者的購物趨勢由高檔品轉為下面兩個市場份額。此舉導致各家企業更擔心,因為這是商品價值下降的趨勢。
本市某連鎖超市副總經理表示,大多數商品類沒有促銷活動,將難以售賣。消費者目前更在乎商品價格,故各家廠商要連續降價,甚至是非利潤售貨以吸引客人。至於各家國內生產企業,尤其是各家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將難以同各大企業或全球品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