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在工业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花好月圆”晚会 力争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 政府总理范明政接见日本三井集团董事长 台风雨洪导致324人死亡与失踪 推动越俄双边合作关系走深走实 越美优先深化克服战争遗留后果合作关系 6 种商品创汇至 100 亿美元 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建设与发展 75 周年 继续追随对市场经济的认可 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与韩国总统及日本首相举行电谈

研細胞感知氧氣變化獲生理學諾貝爾獎

綜合報導,越南時間7日16時30分許,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授予來自英美兩國的3位科學家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 Kaelin),彼得‧拉特克利夫爵士(Peter J. Ratcliffe)和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7日在斯德哥爾摩宣佈,2019年諾貝爾獎表彰3位科學家革命性地發現讓人們理解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過對低氧誘導因數(HIF1)水平調節機制進行的深入研究。這一重大發現揭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性機制之一,為人類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也有望為對抗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道路。這3位獲獎者都生於1950年代,幾乎一生都在從事醫學研究,在漫長的時間裡等待成果經受考驗,同時獲獎無數。
今屆生理學或醫學獎由塞門扎(左起)、拉特克利夫及凱林共同奪得。(圖源:互聯網)
今屆生理學或醫學獎由塞門扎(左起)、拉特克利夫及凱林共同奪得。(圖源:互聯網)
1957年生於紐約,美國癌症學家,哈佛醫學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教授,布萊根婦女醫院高級醫生。

凱林1979年獲杜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82獲得同一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赴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實習,後轉至丹納-法貝爾癌症研究所;1992年有了自己的實驗室;1998年成為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他長期致力於腫瘤抑制蛋白相關的抗腫瘤新療法研究,其在Von Hippel-Lindau(VHL)蛋白方面的研究成果為開發治療腎癌的VEGF抑制劑奠定基礎。目前,已有多個治療腎癌的VEGF抑制劑上市。凱林2010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並獲加拿大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獲得美國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基礎醫學研究獎。

1954年生於英國蘭開夏,英國醫學家,分子生物學家,牛津大學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的執業臨床醫生。拉特克利夫1972年赴劍橋大學和聖巴多羅買醫院學習醫學,1978年畢業後轉赴牛津大學接受腎病學專業培訓。他在牛津大學擁有自己的獨立研究團隊,並在1996年成為全職教授,2004年至2016年曾擔任牛津大學納菲爾德臨床醫學系主任。

拉特克利夫主要以對缺氧的研究知名。1989年建立新實驗室後,拉特克利夫小組考察了紅血球生成素的控制,這種物質在細胞缺氧後便會釋放。他們繼而研究了一系列細胞用於感知氧氣的分子事件。拉特克利夫自2016年5月起在倫敦擔任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臨床研究主任,同時他也是牛津大學路德維希癌症研究院成員和標靶研發院主任。他於2002年入選英國皇家學會和英國醫學科學院,也是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成員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AAAS)外籍榮譽成員。

拉特克利夫對氧氣感知的研究工作已經獲得多項大獎。他於2010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在2014年因為臨床醫學服務而被封為爵士。2016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1956年生於紐約市皇后區的一個知識份子家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Michael Armstrong教授。

塞門扎1974年從斯里皮高中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遺傳學;之後到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研究生學習,在賓夕法尼亞兒童醫院做了博士研究;1986年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成為該校教授。1992年因發現低氧誘導因數(HIF1)而成為現代低氧研究的奠基人。因為低氧及氧化應激反應是許多重要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塞門扎的工作對腫瘤學及心血管疾病等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塞門扎以對生命系統如何利用、調節氧氣的研究知名。他的團隊發現HIF-1所調控的基因能夠作用於線粒體呼吸,它能夠指導細胞對缺氧狀況的特殊反應和心血管系統的變化。在一些癌症疾病中,能觀察到HIF的過度表達。塞門扎2008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0年獲被稱為諾貝爾醫學獎風向標的蓋爾德納國際獎,2016年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