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干国家及地区模型
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自由贸易区可以理解为在海关纳税区域之外、体现“境内关外”精神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指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即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之区,进出口货物受海关部门监管。在各国,自由贸易区通常设在各大海港、国际机场和国界周围,这些区域占领贸易优势。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方面比本地区若干国家起步较晚,但至今已有22个自由贸易区,到2022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8.1%及17.8%。自由贸易区的规模、功能和发展模式各有不同。
例如,上海自由贸易区于2013年成立,面积12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18年,中国将整个海南省(3万5400平方公里)转变为自由贸易区。到2019年新增6个自由贸易区,重点是具体政策领域,或促进与若干国家或地区的合作。
在台湾地区,高雄自由贸易港区的总面积为669公顷,允许19种服务类型,包括贸易、仓储、物流、集装箱分拨、转运、托运、合约运输、通关服务、集拼服务、拼箱服务、包装、维修、安装、加工、制造、检测、试验、展览品服务及其他技术服务等。
在韩国,自由贸易区、自由经济区被优先推动与海港系统相结合,其中自由贸易区是自由经济区的一部分,主要领域包括生产、物流、分销和贸易等。
尚未开发的潜力
就东南亚地区的物流发展潜力而言,越南仅次于新加坡,因为我国的进出口运输地理位置理想,每年有逾6万5000艘船舶通过东海,运送全球的一半货物。
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拥有北-南高铁、1A国道和贯通南北的胡志明公路;河内-同登铁路与中国的衡阳-凭祥铁路相连接,成为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内-老街铁路也与中国的昆明-河口铁路连接。
对于市场方面,越南拥有1亿人口,是全球外贸活动最活跃的20个经济体之一。全球物流公司Agility(设在100多个国家,拥有逾2万3000名员工)说:“从潜力来看,2022年越南在全球50个新兴物流市场中排名第11位。”
然而,潜力与现实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越南物流服务企业协会(VLA)的数据,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6.8%,而全球平均水准为10.7%。
这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也降低了对FDI投资的吸引力。根据若干行业协会的报告,越南的物流成本高于竞争对手。具体是,农产品领域的物流开支占产品成本的20%至25%。对于木材企业来说,运输、储存、海关手续和其他证件工作等开支比竞争国家高出10%至15%。
消除瓶颈
越南物流目前也正面临3大瓶颈。第一、各类运输和配送方式之间缺乏衔接。目前,大多数出口企业须自行联系陆路、水路、铁路、航空运输公司,以及仓储公司、集装箱供应商、清洁消毒技术服务商等。如果有物流中心,企业只需要与物流中心合作即可。全国现有约390个工业区,但因面积太小,且缺乏仓储系统和基础设施,所以未有真正的物流中心。
第二、海港。我国通过海运出口的货物占90%。桔莱港是我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但仅能接纳2万5000TEU以下的船舶。因此,我国大部分出口货物都要经过本地区的大型中转港,如马来西亚的丹绒柏勒巴斯港。这意味着出口货物须承担国内港口的费用,还要支付国外中转港费。
第三、国内企业的实力仍然薄弱。对运输企业领域,我国依赖海运出口的货物占90%,但船队仅承担12%的货运量。
透过上述若干与海港相关的自由贸易区模式研究,可以为越南总结出一些教训。第一、自由贸易区的活动不应仅限于其名称所指的贸易领域,而应扩展到其他领域,如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物流、海运、资讯技术及研发等。
第二、“港城合一”自由贸易区模式,将有利于形成包括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旅游及相关便利的工业群,与智慧城市、以商贸服务为核心的现代自由贸易区发展趋势相契合。自由贸易区不一定是个集中式区域,也可以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分区组成,每个分区承担不同的功能。
第三、颁行有利于贸易、投资和金融的政策,如海关、税收、投资手续、企业成立、外汇管理等。第四,制定政策以吸引高素质人力资源,推动科研、创新◆
自由贸易区的行政管理机构须精简、高效且具实效;行政手续简化、公开、透明化。地方政府要被下放一定的权力,以建构符合国际标准的投资与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