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廷厄姆1941年出生於英國,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後。在埃克森美孚研究與工程公司和斯倫貝謝公司工作16年後,他於1988年加入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校區擔任化學教授。惠廷厄姆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超導體,尋找“實現無化石燃料能源技術”的方法並發現“一種能量極其豐富的材料”,被譽為“鋰電池之父”。
古德伊納夫1922年出生於德國,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在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任職,後加入牛津大學,任無機化學實驗室主任。在此期間,他於1980年證明,將鈷酸鋰用作電極,可顯著提升鋰電池的能量密度。這項重要突破為鋰離子電池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現在,全世界的便攜電子設備都採用這種電極。1986年,古德伊納夫加入得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從事教學與科研至今。95歲高齡時,他還帶領團隊研製出首個全固態電池。
吉野彰1948年出生於日本,他畢業於京都大學,隨後進入旭化成公司,1981年開始鋰離子電池的研發。在古德伊納夫的研究基礎上,吉野彰在1985年創造出首個商業上可行的鋰離子電池。
諾獎委員會在頒獎詞中指出,鋰離子電池因其重量輕、可充電、功能強大,被廣泛應用於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等各領域。現在,全世界都在使用鋰離子電池來為我們用於交流、工作、學習、休閒娛樂和獲取知識的電子設備提供動力。不僅如此,鋰離子電池還可儲存大量來自太陽能和風能的能源,使一個“無化石燃料的社會”成為可能。
另外,消息剛公佈不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推特,祝賀吉野彰獲獎。安倍在推文中寫道:“恭喜吉野博士獲諾貝爾化學獎。鋰離子電池在手機等都會用到,改變了世界每一個人的生活。我為此感到驕傲。期待你取得更大成就。”
英國《衛報》稱,古德伊納夫是至今為止獲得諾貝爾獎的最年長獲獎者(9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