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岸潮州大叔劉植仁(左)向作者介紹“鐵盒裡的故事”。
最近值慶祝南方解放、國家統一45週年紀念的4天假期,我開始為之前舉辦“西堤華人懷舊物品展”結束後的物品進行梳理。這時候,許多之前僅是走馬觀花的小物品現在有更多的時間去追本溯源,其中包括揭開了兩個鐵盒裡所埋藏的滄桑故事。
我們的祖先當年飄洋過海到了異國他鄉,初來乍到對當地的語言和生活環境還非常陌生,但在會館、同鄉會或親戚老鄉的幫助下,很快就能安定下來,但日常的生活小事還得靠自己努力去應對。不過,在困境下生活的先賢們,憑著以生俱來的艱苦奮鬥精神,大大小小的難題就能迎刃而解。筆者在之前的一些文章中曾提及老華人為了保管好一些重要證件和單據,他們都將之放到鐵盒裡,這樣既安全,又防蛀,相當實用。這次假期,讓筆者有更充分的時間去 瞭解之前獲捐贈的兩個鐵盒內的寶貴 資料。
早於多年前從第十一郡陳貴街姑婆屋(自梳女)--聚群居取回來的一些舊物品中,有一個早已封塵的茶葉鐵罐,而且還生鏽了。這個罐子是陳興記茶莊出產的,高度約2寸,直徑7釐米,容量為100克,上面印有“玉蘭香奇種”字樣,背面是3隻雛雞在覓食的圖案,茶莊的地址在堤岸總督芳街110號(今為周文廉街)。茶葉罐內放了許多單據,其中以水電費單為主,年代最遠的是1941年,水電費單上都是法文,還有美帝侵略時期和南北統一初期的水電費單,這些單據的客戶名均為“董三妹”。
單據上顯示的金額從最早的幾毛錢到後來的幾塊、十幾塊。光水電費單據就40多張,姑婆們非常謹慎,每一年的單據還用小鐵針將之釘成一疊,十分整齊。小小的罐子,卻放著各種各樣的收據,除了上述大量的水電費單外,還有仁壽姑婆於1964年1月22日為其逝世的家人向堤岸廣肇義祠(即穗義祠,現為第十一郡平泰住宅區位置)訂刻的墓碑收據;同樣是仁壽姑婆於1970年3月17日為其先人李紹開處理在堤岸廣肇義祠起執先人骨殖的收條,以及1970年9月1日以向堤岸廣肇義祠樂捐香油錢1萬元形式為其先人李紹開進行留葬建墓的收據。
還有馮白蓮姑婆於己酉年二月初八(即1969年3月25日)皈依“瑤池金母”的許誦條;程燕財姑婆與梁蘇八姑婆於1990年的“越南先天道墓園收條”等。這些收據對研究華人宗教、社團組織有著一定的價值。最有趣的是,筆者還發現茶罐裡有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木、蟹、霸、幫、冧、哨、擺、擔、蒸、梅”的字,這10個字看了真的莫名其妙。不知啥意思?幾經思考,並以普通話和粵語反復唸了好幾遍,最後我才悟出那是用粵語注釋的越文數字讀音。真相大白後我不禁發出了內心的微笑,也佩服前人的智慧和求生能力。
還有一個24釐米x17.5釐米的鐵盒。鐵鏽把盒蓋弄的模糊不清,依稀看到一個女生的圖像,好像是化妝品或香水的包裝外盒。這鐵盒是第六郡的潮州大叔劉植仁捐贈的。裡面存放的華人證件、單據、家書等更加珍貴,這是他父親劉廣留下來的“寶物”。眾所周知,1975年前西堤的華人勞動家庭的住房很多都是“頂”或租的,鐵盒裡存有9張1966年至1975年期間的華文“陳慶思租單”。這是當年劉廣向閩籍華人房地產商陳慶思在堤岸書記巷(即今天的第六郡第一坊平西街123號巷)“頂”(以廉價購下房子,可終生居住或轉讓,但買主每月需向開發商繳納房租)的房子租單,上面清楚地標明每月的租金及雜費為780元。租單後面還印有“租約概略”。
“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成立計劃收藏的兩個“內有乾坤”的老鐵盒。
還有劉廣老先生於1972年11月和12 月給潮州六邑醫院樂助經費的兩張收據;他們向潮州六邑醫院旗下的邊和化安義山福訂長生地 的收據;1972年“唐山”寄來的家書;劉廣老先生1956年的居留證。在鐵盒裡最為珍貴的要算是劉廣老先生的護照、僑民臨時國籍證明書和華僑登記證,這些證件都是第一代華人移居越南時的重要證件,尤其是1957年簽發的護照至今“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成立計劃僅收到一本而已,裡面標明“前往高棉(即柬埔寨)並返越南”;還有1942年8月1日簽發的“華僑登記證”,裡面注明劉廣老先生是於1924年入境越南,至於“僑民臨時國籍證”也是1942年簽發。上述證件、收據、家書全靠放在鐵盒裡,所以才得以良好保存下來,成為了研究華人移民史的重要資料之一。
在依稀的記憶中,我爺爺和嫲嫲當年也喜歡把一些重要的證件和單據放在鐵盒裡,因為那個年代並非人人都買得起“夾萬”(保險箱),所以這幾乎是第一代華人的慎重之舉,尤其是水電費單必定存起來。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語言不通,生怕繳了費而日後被說欠費時而死無對證,故此全部留下以防萬一。然而,經過了漫長的歲月而後人如今能把這些“八寶鐵盒”留下來實在不多了。“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成立計劃獲得街坊們贈予上述的茶葉罐與鐵盒除了感到榮幸之外,也讓我們有機會走進時光的隧道,一起去探索那段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歲月,還有尋找那些耐人尋味的華人故事◆
為豐富陳列室的內容,希望各界華人同胞積極捐贈物品支持“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成立計劃,讓更多的華人懷舊物品得以保留和傳承。讀者如有相關物品饋贈,請撥電0938638043張先生代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