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特殊待遇吸引高级人才 上半年本市财政预算收入逾58% 新闻媒体机关对重组提案提意见 协助越南商品进军美国市场 本市将迁移河涌与沿岸住房 国家主席出席海防市投资促进会议 纺织品成衣部门上半年出口近220亿美元 政府总理范明政接见日本丸红集团总裁 促进并扩大腰果新出口市场 DKI瞭望台续谱不朽英雄赞歌 西贡新港引进12台高技术起重机 国货地位提升与出口猛增 拟对土地法律政策加以调整补充 正确决策之初步成果

除了岁月,还有思念和远方

认识萍姐,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场合。那时是1998年,在此之前我透过文友俱乐部,向报社的资料室借阅了一批书,大半年过去了还没还,后来调职过来负责资料室的萍姐通过其他人取得我的电话,她主动联系我,催我还书,于是,我就赶快把借来的书全部看完,一个星期后,拿到报社去还。那时候是我第一次见到萍姐,当时就只有一个印象,这人挺有责任心啊,报社请到这样的人真有福气。
除了岁月,还有思念和远方

1999年8月,我考进报社,就这样,我和萍姐成了同事。

因为是任职记者的缘故,所以,跑资料室查阅资料是常事,而我本来就是喜欢看书的人,因此,我也成了资料室的常客,自然而然跟萍姐的交往和互动就多了起来,当时,除了对萍姐在资料室里那井井有条的布置、到处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敬业精神感到佩服外,对她平时也偶尔执笔写一些杂文或介绍1975年南方解放前堤岸华人的种种事迹的文章,感到很受益,这些娓娓道来的故事,对我们这些解放后出生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也对我们想了解先贤功绩起到一定的帮助:从萍姐的作品中,刚入行的我才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刨花纬线、自梳女形成的历史渊源、所谓的七十二行又包括有那些行业……可能是因为萍姐在解放前就已经当过记者的缘故,所以,看她的文章,总有种亲切感从而引起共鸣,于是,我们也成了忘年交。

后来,萍姐退休后,但仍笔耕不断,我们还能不时的在华文报上看到她的作品,最近,经过一年多来的搜集、整理、编辑,终于见到萍姐将自己多年来的心血结晶结集成书,虽然谈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鸿篇巨著,但《人生见闻》的付梓,也不失为越华文坛、或越南华文记者新闻纪录作品园圃里一朵独特的花朵,它的绽放是经历了时间的见证、岁月的历练和人生的敲问,这种扑鼻而来的芬芳,才能接地气地给读者带来真实的追忆,纯粹的历史烟尘,以及对过往那些人和事感同身受的慨叹!比如在《人生感怀》一辑中写到的“成功背后的传说(记郭琰)”、“生死两茫茫(记陈城)”、“曾与邓丽君相聚在越南”;在《堤城旧事》一辑里,我们宛如看到了整个旧堤城的花容月貌,“第五郡戏院沧桑”、“大世界风云岁月”、“古都街前尘往事”、“华人社区--里、巷、弄、坊、村、居与胡同”、“ 海南乡亲开设的茶室”、“沧海桑田话羊咩山”;在《风云岁月》里,让我们看到先贤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在《古业犹存》里,那些已被历史巨轮烟没的行业百态,仿佛重现眼前;作者不仅纪录了一个时代的烙印,对一些被大多数人定格了的固有看法,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百子千孙是福还是祸”、“我也为繁体字说句话”、“闲说红楼”、“端午节感怀话屈原”等,从另一个侧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角度,话说回来,对人,对事,我们不就是应该懂得换位思考么?这些,或许正是我们能从此作品集里获得的意外启悟。

时代的洪流滚滚而来,永不间息。鉴古而能知今,更能远望未来,《人生见闻》一路展开,除了岁月留痕,以及那些值得我们埋藏在心底的记忆,还有思念,和远方……

是为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