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林总书记会见立陶宛共和国总统 东盟与中国广东签约 7 项目累计超 31 亿美元 协助经营户开具电子发票 国家主席梁强主持仪式 欢迎立陶宛总统对越南进行正式访问 许多新政策于2025年6月生效 消费性电子产业致力把握绿色消费趋势 越美贸易关系迈出重要一步 范明政总理抵达尼斯开始对法国的工作访问 依照原则部署与重组干部 完善法律系统满足实践生活要求 纺织品成衣与皮鞋共面临关税挑战 二级地方政府组织工作遇到不少困难

FDI与民营企业形成共鸣

越南积极融入多边并与许多国家建立双边关系,可望成为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资金的热门目的地。要充分利用融入优势,必须形成FDI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之间的共鸣。

如果FDI与国内企业之间无法形成共鸣,国内企业领域就会继续停滞不前。
如果FDI与国内企业之间无法形成共鸣,国内企业领域就会继续停滞不前。

国内企业处于FDI供应链之外

近30年来,越南成功引进FDI资金,并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FDI对国内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领域的影响力仍很有限。国内企业“在链外”的情况,使越南难以充分发挥其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潜力。

透过FTA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机遇较多,从扩大出口市场到获取管理标准和先进技术。然而,如果国家内部实力不够强大,无法接受、利用和掌握这些机遇,那么融入并不会自动引领发展。

在许多情况下,越南的FDI如同孤立的“绿洲”一样,技术、管理和供应链在FDI企业内部封闭,与国内经济领域没有深度连结。各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加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障碍,从生产能力有限、缺乏国际标准到资金、技术和资讯等方面。

造成FDI与国内经济领域割裂局面的原因包括:国内企业的能力有限、FDI企业战略封闭、协调政策存在不足之处等。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国际标准、资金和技术来加入FDI供应链。

与此同时,FDI企业常优先选择现有全球体系中的供应商,而担心与国内合作伙伴合作的风险。此外,我国的FDI吸引政策向来侧重于资金数量,缺乏促进与国内企业对接、技术传播与共用的机制,尚未同步投资基础设施或仲介组织以辅助连接两个经济领域。

这个现实变成一个悖论,即越南在吸引FDI方面排名靠前,但电子、汽车、机械等尖端工业的本土化率却很低。国内企业往往只参加简单的配套环节,如提供包装、非必要零配件或物流服务等,这些环节附加价值较低,容易被取代。与此同时,设计、研发、全球供应链管理等高价值的关键环节主要由FDI企业承担。

建立共鸣关系

上述情况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FDI如何成为促进国内民营领域发展的动力?答案在于建立FDI与国内企业之间的紧密共鸣关系。双方利益共享、共同发展、优势互补。这种关系要建立在关键支柱之上。

第一、重新规划经济产业链,明确FDI与国内企业的角色划分。此举有助于制定适当的招商引资政策,同时也为民营领域提供重点辅助。特别是要评估并提高FDI与国内企业在价值链的每个环节连结性,进而形成系统的生产、供应与销售集群。

第二、从吸引环节开始,制定一套选择和筛选FDI企业的标准。不应仅是名义上优先考虑大型或高新技术项目,而要关注实质标准,如与国内企业对接的准备程度、供应链本地化计划、传播和共享技术的承诺、培训人力资源、为提高国内生产能力做出贡献。

这些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FDI的质量,也为民营领域、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深入参加全球生产网络创造了前提,从而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和自主性。

第三、打通供应链与制造业。透过有条件的优惠政策,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各家FDI企业使用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如免税或优先获取土地、信贷等,但这些政策只对FDI达到一定的本土化率或与国内供应商的合作率时才适用。

与此同时,要建立和维护国内供应商的集中数据库,按行业、生产能力、品质标准和合作意愿进行分类,帮助各家FDI企业便于接触并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只有当国内企业具备足够的能力,并且对FDI企业有明确的合作激励机制时,双方才能形成真正的对接,在整个经济中实现技术传播与附加价值的提升。

第四、推动技术传播共享和创新合作。这是国内企业强势转型、深度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因素。要建立技术辅助中心和FDI、国内企业与科研院所/学校之间的研发合作模式。

这些中心将发挥技术桥梁的作用,让FDI与国内企业共同测试、转移、本土化和完善符合国内生产条件的技术。与此同时,要形成FDI企业、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学校之间的研发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及制造新产品。

第五、开发共同人力资源。一支能够适应国际技术和企业文化的高素质劳动力是建立两地之间桥梁的先决条件。职技、管理、数字化技能等培训计划要根据FDI领域的实际需求,以及国内企业领域的长期方向进行设计。

透过实习、合作培训和技能转移奖学金等计划,要为两地员工与管理人提供轮调、学习的条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