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和社会运行方式。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各国政府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设,试图在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找平衡点。本文将深入分析全球人工智能法律政策的最新图景、核心趋势及未来挑战,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全面的政策洞察。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已形成多元化格局,主要经济体根据自身技术实力和产业特点,选择了不同的监管路径。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69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和立法,覆盖演算法治理、隐私保护、资料监管到伦理规范等广泛主题,反映出各国对AI技术发展的重视及其潜在风险管理的关注。
欧盟确立了全球AI立法的标杆。2024年5月获批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是全球首部综合性AI监管立法,将于2026年8月正式实施。该法案创新性地采用风险分级监管方法,将AI系统分为禁止性风险、高风险、有限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级别,并针对通用AI模型设置专门规则。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正在构建完整的配套实施体系——成立人工智能办公室负责监督发展、部署和监管;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实践守则》提供操作指引;发布系列指南加强协同治理。
美国呈现出“州先行、联邦跟进”的独特路径。在联邦层面,美国尚未出台综合性AI法案,但各州立法活跃度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12月,全美已有43个州通过AI相关立法,内容涵盖选举、就业、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联邦层面则以拜登政府2023年10月签署的《关于安全、可靠和可信地开发和使用AI的行政令》为核心框架,配合NIST发布的《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框架》等非强制性指南,形成了“软法治理”特色。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政府更迭,美国AI政策导向正发生明显转变——特朗普政府2025年1月废除前任行政令,发布《消除美国在AI领域领导地位障碍的行政命令》,释放出“轻监管促竞争”的强烈信号。
新兴经济体加速融入全球AI治理版图。韩国于2024年12月通过《人工智能发展与建立信任基本法》,成为继欧盟后第二个制定综合性AI立法的国家,其特色在于专设“产业培育”章节,对中小企业给予特别支持。日本2025年5月出台《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发及应用促进法》,坚持技术发展为先的立法范式,避免设置强制性处罚条款。巴西则在国内“技术主”呼声下推进AI立法,其参议院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借鉴欧盟风险分级思路,但更强调发展权。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沙特、阿联酋等也通过发布伦理指南、国家战略等方式,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对话◆